哲思公众号:传统文化智慧国学文化经典

读《商君书》有感(君臣)

2019-05-02  本文已影响4人  沉醉的文人

本章重点讨论君主专制制度的合理性,商鞅认为在上古时期没有君主,也没有官员,民众之间也没有高低贵贱之别,社会秩序非常乱。因而到了中古时期开始有了君主,他为管理民众,把民众划分为高低贵贱等不同的等,设置官爵去管理众多的民众,制定法律去约束民众的行为,这样以君主为最高权力的制度便诞生了。

读《商君书》有感(君臣)

依法治国

如果君主的命令不能够实行,那么他的地位就很危险,如果官员的任免和升迁没有定规,那么国家就会很混乱,如果国家的法令得不到实施而是私刑泛滥,那么民众就不会畏惧刑罚。法制不明,民众就不会服从君主的命令,君主也就失去了权威。

点评:虽然商鞅之法为治民之法,他的法也是为专制统治服务的,但其中也许多闪光之处,比如禁止私刑,彰显法律高于权力的精神,是符合现代法治精神的。

以权压法

圣明的君主一定是按照法律制度来治理国家的,一定是要论功行赏的。凡是拼死为国效命的人,目的就是为了求得功名利禄,所以要顺应人的这种私欲,要给有功者赐于足够高的官爵,赏给他们足够多的钱财,这样国家才能有效利用民众的力量。

昏暗的君主,任意解释法律,破坏法治精神,有功者得不到赏赐,反而那些沽名钓誊的人却身居高位,造成战士不愿打仗,农民不愿种地的后果。

人都喜欢投其所好,所以君主不能按照自己的喜好来治理国家,如果君主喜欢读书人,那么所有人都会去读书,如果君主喜欢周游列国的游士,那么农民就不愿种地了。如果君主不以农战为根本,那么那些不事生产的游民就会越来越多,为国征战的士兵会越来越少,国家实力就会被大大削弱。

读《商君书》有感(君臣)

点评: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非常经典的一段总结。历史上这样的事比比皆是啊!晋文公喜欢节俭的人,大臣们就穿着破皮袄上朝,明代的皇帝喜欢太监,因此自宫当候补太监的人,在高峰期达十万之众,至使朝政紊乱,纲纪全无。

个人认为此篇是最能反映商鞅思想中的法制精神的,虽然他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君主的地位,但他提出的不以权压法,不随意释法的主张,对今日之国家也有巨大的警示意义。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