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发币,关于法定数字货币的解读与思考
2019年8月10日,央行结算司副司长穆长春在第三届中国金融四十人伊春论坛上发表演讲,介绍了央行法定数字货币实践DC/EP(Digital Currency&Electronic Payment,数字货币和电子支付。)的情况。我们会把原价演讲的全文整理出来,放在文章的最后。
今天的这篇文章,我们会根据演讲的内容跟大家拆解央行法定数字货币的细节和一些思考。
1. 满足零售级别的高并发性能,未使用纯区块链架构,央行数字货币采用双层运营体系,央行做上层,商业银行做第二层;
这是在演讲内容中提到的关于法定数字货币的设计细节。根据描述和我们的推测,这应该是一个联盟链+类Q币发行的模式。我们把这个链式结构拆开来看,整个数字货币的顶层设计一共分为三层。
最底层是使用者,也就是国内的每个人的日常使用。在这一层上,每个人都不具备任何操作这个区块链结构的权限,只能做最基本的收发功能,像是一个SPV(简单支付验证,轻钱包)。因此对普通人来讲,在这一层级里,所有人在银行,微信,支付宝当中的钱会在一瞬间替换成数字货币,普通人的使用体验和支付宝与微信是没有区别的。但不同之处在于,所有人的每一次转账的记录都是公开透明的。这些数据会留在链上并向第二层和第三层开放,由第二层的商业机构查看和验证。
在商业机构的部分是相对来讲容易推断的一层。政府一定会优先选择国内的商业银行和国有银行,再加上微信支付宝,另外再加上可能几家还算有用户基础的小型支付公司。这些公司和银行的服务器会用来记录所有人转账信息,并且验证这些记录有没有问题,然后在所有公司之间达成统一一致,确保账本的安全性。这是一个标准的区块链系统(联盟链)。但与一般意义上的公链不同,由于商业机构的数量有限制,在某些特殊情况下需要修改转账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出现问题的转账可能会有商业机构达成一致后实现修改,而一般的区块链系统这一步上是不可逆的。用比特币来做类比,这些公司其实是整个网络里的矿工。目前尚不确定国家是否会用一些激励机制来激励这些记账节点,有待进一步观察。
第三层就是央行,央行对整个系统应该具有裁决权和发行权。这一层级不是一个区块链系统,是一个类似Q币的中心化主体货币发行系统。在央行的推进下,位于第二层的商业机构,一定会将自己手头的所有现金全部自动兑换成这种数字货币并直接用于记账和流通。二层的商业机构针对某笔记账或是某部分的记账存在问题和异议时,由央行来处理。央行像是整个区块链系统的超级管理员,这一设计是合理的。因为完全不可逆的转账行为会带来很多问题,多重签名系统并不能解决在整个系统里发生的欺诈和造假,这一设计其实有些类似某些公链里设置的超级委员会或者监察人,用来防止极端情况的发生。大致的思路是这样。
2. 为什么这样做?
兼顾安全和效率。大多数的情况下,效率的提升意味着安全性的损失,这件事情是比较确定的,从逻辑上理解也是如此。一件事情要通过验证的节点越多越安全,但节点越多自然会使得效率越低下。而越是接近中心化的存储和验证方式效率必然越高。包括分片,跨链技术,都是如此。这些解决方案都是想要在这两者中找到一个平衡点。一层至二层的区块链结构正好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也是我们之前预测的标准国家联盟链发币模式。而第一层级的中心化发行则在保护铸币权的同时提升裁决效率。
这时候可能很多人很会想。那我们为什么需要去中心化,效率最高不就好了吗?这种完全中心化式的高效率带来的是信任成本的极度增大。简单而言,连银行与银行之间都无法做到互相信任,需要花费大量的成本用在审计和结算上面。因为互相的账目不公开也无法共同记账。这件事由央行去做,再合适不过。
3. 双层运营体系不会改变流通中货币债权债务关系,为了保证央行数字货币不超发,商业机构向央行全额、100%缴纳准备金;
这一点有点类似之前天秤座的发行方式。需要保证一比一找央行兑换。但是整个区块链系统在推出以后仍然需要验证和获取新人。就目前我们的判断。位于第三层的使用者们,是无法查看第二层相互之间的转账数据的。因此我们也无法验证保证金是否是百分之百用作准备金,只有上层能看清楚。所以对普通人而言,这个系统和现行的微信,支付宝的支付体系其实没有很大的差别,但对央行来说可能是件好事。
一是因为央行与所有的商业机构之间也并不能达成百分之百的信任。通过这种公开透明的账本,央行获得了更大的监督权限。而央行和商业机构也将微信和支付宝的记账权限重新分摊开来,这是优点。
二是商业机构之间互相透明既能取得央行的信任,同时也能达到提升记账的效率,减少假账,避免货币超发,节约行政成本。同时消灭诸如套现,贷款公民资产信息互不透明的问题。因此这也是对夹在中间的商业机构也是有好处的。
4. 不预设技术路线,无论是区块链还是集中账户体系,是电子支付还是数字货币,任何一种技术路线,央行都可以适应;
区块链式的加密货币体系可以参加二层区块链网络,中心化体系可以通过央行批准直接接入,所以任何技术路线理论上都是可以接入的。这对整个行区块链行业来说是个大利好。这意味着只要你能经过所有商业机构的审核,经过央行的批准都可以接入这套系统。这会成为整个区块链行业一块儿巨大的蓄水池。当然系统与系统之间的互通不可一日而成,这种联盟链加央行的组合结构也很难与中心化的交易所达成合作。但在这个过程中,央行似乎很难阻止这些数字货币流入交易所或者一些去中心化的交易平台。所以尽管存在一定的监管风险,但长期来看这对交易所和整个行业来说都是一件有巨大帮助的事情。而且根据我们目前的推断,这套系统未来有一天一定会接到公链上,否则就无法实现跨国的价值转移。除非中国取代美国成为宇宙第一强国,那就不需要别的数字货币了,这一点另当别论。
5. 现阶段的央行数字货币设计,注重M0替代,而不是M1、M2的替代;
在这里的M0通常是指我们手上的现金。M1,M2中会加上一些定期或是活期的存款,范围会更大一些。不管范围如何定性,长远来看这个范围一定是扩大的。资产的传输需求一定是刚性需求,只是这中间存在波折和循序渐进的过程。另外需要提醒大家的是除了比特币,所有的资产都是由所在国家的政府认可才能存在,因此在现阶段的投资过程中应该尽量避免买入资产通证化性质或愿景的代币,因为除非有顶级的政府后台资源,这类公链几乎不可能落地。
6. DC/EP坚持中心化的管理模式,可以加载智能合约。
政府不可能主动出让铸币权,因此整个数字货币体系一定是中心化的。但这种设计机制是可以取得本国人民信任的设计机制。而且对使用者来说其实没有本质上的使用体验差别。但是当出现特殊情况的时候,一个中心化的管理模式就是必须的了。完全去中心化的公链,其实也很难彻底的去中介化,因此在这一点上法定数字货币的设计是可取的,而且也只能这么设计。至于可加载的智能合约,都是现成的技术,不再多提。带来更多方便减少中间环节的同时,也会越来越降低银行业存在的意义。
上面的六点都将带来更多方便,减少中间环节额外损失,也会越来越降低银等很多行业存在的意义。彻底的更迭一定是会发生,只是需要时间罢了。
以上。
关注公众号coinlap,回复【法定数字货币】获取演讲速记稿全文。
- 区块链独立媒体,离真相更进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