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媒体的颠覆者们

找回文字的份量,从kg到kb之路

2015-01-09  本文已影响187人  Mr小句号

本文作于2012年初,当时未能发布,意外翻出。放到今日来看,许多观点早已作古。部分内容有删减。

围绕纸书和电子书的争议实在太多了。我在本文中将它们归为以下五大类。

(一)纸书的物质存在,本身就具有意义:

  1. 由于纸书具备可见的形态和可感的质量,会让一些读者产生现实存在感:

    • 纸张的直观可见性,可以吸引读者阅读,如同解开锅盖的美味。
    • 可见的纸张厚度可以提醒读者阅读的总量,已经读了多少。并决定如何去读。
    • 阅读大部头后可以获得质量上的成就感。
    • 我可以很方便地向别人炫耀我有许多藏书。
    • 纸张和翻页的过程,可让人获得特殊的触感。
  2. 而当你捧着电子设备,人们无法知道究竟正在干嘛。

  1. 纸书有固定的页码,而且每页纸都是独立的:
  1. 去书店购书是种特殊的体验。

这些观点,对书籍内容的关注甚少,却多少有些“拜物”和形式主义情结。如果电子书要从这角度死磕,并不轻松。若从细节的设计,社交功能的加入,丰富的笔记整理形式上有所突破,当有所为。

(二)使用电子设备很复杂,而读纸书很容易:

因为电子设备:

(三)纸书即知识,而电子书则是知识的对立面:

有这么些观点:

这都是因为,书与知识的密切关联,是我们从竹简和羊皮卷时代就已经产生的情结。纸书能让我们联想到太多积极的概念和意义,脑海中浮现太多崇敬的场景。
而电子设备,从电视时代开始,荧光屏就带有传统文化圈中一种罪恶的意味,至少它打破了严肃的身份界限。而在PC普及过程中,其娱乐价值更加速了这种认知的传播。

如果书柜空荡荡的,而iBooks里却满是电子书籍,那会是何种窘境?

(四)老书虫不适合电子书:

对于一些阅读习惯和阅读经验的读者:

(五)纸书是一种私产:

纸书给人感觉,就像它是被作者精心制作出来的,如同一个手工艺者的创作一样。书中所写的是作者特有的,是独一无二的。一旦购买了一本纸书,那读者就似乎和作者有某种特殊关联。而电子书强大的传播力则让读者失去这种感觉,让人觉得只剩下一闪而过的符号,和屏幕上显示的其他文字没有太大的区别。

媒介生态学逻辑的寻章摘句

麦氏著作着实晦涩难懂,对于电子阅读领域,我只能将“媒介即讯息”观点的传播,视为阅读器厂商在高呼““快来买我的媒介吧”。

人们所言及的书,其实包含两个层次:

对于电子书的不满很少针对作为内容的书。无论是担心阅读体验带来的改变;还是电子阅读的直接或间接影响,都和阅读的内容无关。哪怕在十年那种MP3上,看一次只能显示几个汉字的滚动字幕。只要每个文本符号能被准确的识别和解读,阅读的内容就没有发生改变,也就没有什么好抱怨的。

而书籍作为一种媒介,则不然。每一种媒介所产生的影响,都比它被创造时所赋以的要复杂的多,且其中规律也没有那么容易被预见。目录和页码,撼动了口传时代的信息权威;而超链接和搜索,也打破了专家对刻在石碑上信息的控制;再到如今,轻点“share”创造了新的社交意见领袖。旧的世界震撼了,那些结果总是惊人的。加之对未知的不安,这也是一些抱怨的源头。

我们很容易把电视和纸书区分开来,因为前者主要显示动态的画面。可我们对待电子阅读却太过天真。很显然,它有一个屏幕,哪怕是是e-ink屏,那都是一个用来输出动态信息的屏幕,而不是完全静态的铅字,但这并不是最核心的区别。电子阅读是一种后电视时代的产物,远脱离于纯粹的印刷文化。更重要的是,它也被互联网时代赋予其新的历史使命。
纸书是一种实物商品,而电子书则接近于一种软件。前者与工业化大生产有密切关联,是中心化、专有的、等级制的;而后者则迎接开放的互联网。作为内容的书籍(包括电子书)必然要结合新的媒介形态,去发挥它最大的竞争优势。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因此它也必须放弃它缺乏媒介竞争力的领域。它曾今的地盘太大了,几乎成为智慧的代表,如今丢失一些阵地也是理所应当。一旦书籍能更加专注,或许,还能找回文字的份量。

参考资料:
书籍会因互联网而消失吗?http://article.yeeyan.org/view/287939/256024
电子书---社会发展的趋势http://select.yeeyan.org/view/242964/252218
电子书让你记刚读的东西更难了吗?http://article.yeeyan.org/view/224087/261887
实体书的另一个好处http://www.ifanr.com/81158
kindle之“浅”http://www.ifanr.com/81067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