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活动设计复盘

2019-11-30  本文已影响0人  云霞Ariel

2019-11-23~2019-11-24

最有收获的几个点是:

1.库伯学习圈

终于搞明白这个体验式学习圈了。在过程咨询的课上初体验,非常认同这是对成人最有效的培训方式。比如open环节是个完整学习圈,同时open环节又是What 环节的体验。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小环套在大环中,这种精巧的设计带来的体验是一气呵成。所以我对what 环节的设计最赞,不多,不少,刚刚好。

2.老师有责任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员建立关系

人是社会属性的,建立互相之间的关系能满足社会熟悉,符合人性。

以前从未想过老师有这个责任。课上有非常多的互相认识机会,等到结束时,觉得大家是一个整体,我不是一个单独学习的个体。而一切都是自然地发生,在设计好的学习活动中互动,建立越来越深,越来越广的关系。

比如开场的气泡占位,站在同一个气泡下的人意味着有相近的观点,同道中人的感受立马发生,陌生感开始消融。再如多次Me-We-Us的引导,除了碰撞智慧,扩展学习之外,也承载着建立关系的功能。还有水果拼盘,菱形回顾等,在这些学习活动里,与新的朋友沟通合作。从个体来看,每个个体与越来越多的伙伴产生了联系;从整个场域来看,整个关系网中的线越来越多,网越来越密。来自不同城市的独立个体在设计好的学习流程中慢慢织成整体,在形成整体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在加深,这是传统培训无法给予的。

3.贴合度是课程设计最大的挑战

内容为王,视觉/引导/教练这些技术是为培训的内容服务。传统的培训,是将内容讲给学员听,现在我们要做的是铺路,学员在路上自己发现和捡起学习内容。学习活动是用来铺路的,视觉/引导/教练是路基,承载着学习活动,让整条路充满能量,一路赋能。老师需要做的更多的是点评和拔高,让学员收获更多。

雨鑫的课贯穿始终的是食物,比如视觉课程模型是汉堡包,切换角色的道具是厨师帽,课程的定位是米其林。小组定目标时设计的游戏是做菜摆盘,在体验刻度尺环节,一开始用对各类菜的体验层层推进到对课程的体验。how环节也是用做菜的步骤引出视觉的步骤。

从贴合度的角度看,(雨鑫的公式)料理=食材*烹调*摆盘,好的料理需要挑选新鲜食材,需要好厨艺将食材融合,激发出更美的味道,最终的摆盘成型是水到渠成。雨鑫的课是教别人如何设计课程,料理是课程,食材是视觉呈现,根据课程内容挑选合适的视觉元素,组合方式,逻辑关系来呈现,烹调是(视觉)引导,让人与人连接,互动和启发,在视觉的催化下体验到美妙的学习过程,最后水到渠成地共创成果。真实的课程设计过程和隐喻的料理过程逻辑是贴合的。能找到这样合适的隐喻载体,最终形成这么简炼的公式,一定是不容易的。

内容为王,客户听课是为了学到东西,而好的引导过程能让学员的收获超越内容本身,加上视觉这个催化剂,那是全身心的愉悦。再加入教练技术呢?那课程对学员的意义会延续很久很久…

现在我更愿意将食物称之为两天课程的底色,学习活动的载体,那么多学习活动因为有一致的底色,所以内在是和谐统一的,和谐统一让人舒服,不累。

4.对引导多了认识

引导是从去年开始接触,没有系统学过。去年的一次培训中偶然做了下引导师,作为引导小白的我竟然成功了,于是对引导产生了莫大的兴趣,也是在那次引导经历之后,被一位前辈点醒,慢一点,退后。

关注了不少引导公众号,看里面的一些文章总有融不进去的感觉,对引导的实际体验有限,看不出道道。这次培训,体会了好多次引导过程,我对学习引导工具有了很深的渴望,而且我感觉到,我将能沉浸在那些文章里学习,因为两天里的那些引导体验。

发散,收敛,发散,收敛…将人群不断地组合和分享;用写取代说,效率更高……这是我两天里看到的。最明显的体会是引导在创造机会让不同的人之间智慧碰撞,结晶。培训过程中的引导不涉及利益,大家目标还很统一——学会更多。我想培训过程中的引导不如企业中的引导来得复杂,它不涉及冲突,利益,权威等。让每个人都发声,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学习收获,让学员间更多维的碰撞,这是我关于培训中的引导能想到的。

5.课程设计中的增与减

客户听课是花钱花时间的,钱已经提前支付了,接下来的事情就是让客户感觉ta花钱购买的每一分钟都是有价值的。

到底是增还是减,结果导向的思维最合适。即这个过程对下一个环节有助力吗?没有,减掉。这个过程有结果产出吗?没有,在前面加环节,实现教学的层层推进。

6.解构与建构

从已知中创新大概就是这个方法了,跨界迁移的前提是打散,将系统知识打散,加入自己的东西,重新组合,重新形成新的知识体系。当然,说起来很容易。

只要动起来,课堂效果就不会差。有定心丸作用的金句。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