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隙碎笔》阅读有感
我的身体状况一直都不错,少有的几次生病住院经历,被我从记忆里找出来。我惊讶地发现,每次躺在医院的床上的时候,反而是最放松开心的时候。有人照顾,可以理直气壮地请假躺着休息。这种小打小闹的生病当然是无伤大雅,甚至还是忙碌工作中突然出现的一个可以喘息的惊喜时间段。但是更重的病,就完全是另外一种情况了。
过两次住院部,一次是照顾做了良性肿瘤切除手术的朋友。另一次是照手术之后的姨妈。住院部的空气都是凝重的,消毒水味道让人觉得这里空气密度怕是比外面高太多。白大褂们走来走去,形色匆匆,心里多是装着复杂的病情或者严峻的治疗方案。长时间驻守住院部,为病人递水喂饭的家属们,神色或恍惚或悲伤。
医院是一个故事太密集,悲欢离合和各种情绪太频繁发生的地方,以至于每一个病患都显得像蚁群里一只蚂蚁一那样微不足道。然而,每个个体,每一个病患在身体遭受苦痛时,他的内心世界的活跃程度,也许远超过我们地想象。
初读《病隙碎笔》,便是带着一种探寻的心理,想看看这位长期与病通抗衡的文坛大家,做了哪些思索。 在1991年,史铁生出版《我与地坛》的时候,得到了很高的评价:即使没有其他作品,1991年的文坛有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就已经是一个丰年了。
在患上尿毒症之后,生命的维系开始需要透析。他的透析从一周一次,由于病情恶化,变成一周两次,再后来两天一次。
每次透析,时长4个半小时,身体里的血要过滤十几遍。
每次透析完,都极度疲乏和缺水,只能昏睡。所以史铁生只能利用透析间隙,清醒的上午来写作。
他真是在用对抗病痛之后,剩下来的所有力气来写作。“在世的作家里,没有人有铁生这样对病和死这么深刻的体验。”
就像是书名一样,书的内容是零散的,读起来,就像是在看望一个在住院的长辈,听他认真地把他的思索讲给你听。
就在看书的那些时间里,我跟这个前辈,两个阅历深浅完全不同的人,有了穿越时空的对话。
1
史铁生:我看好《再别康桥》中的一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在徐志摩先生,那未必是指生死,但在我看来,那真是最好的对生死的态度,最恰当不过,用作墓志铭再好也没有。我轻轻地走,正如我轻轻地来,扫尽尘嚣。
我:在人生的最后时间里,真的可以这样豁达吗?如果让我现在设想,我辞世时候的样子,我肯定不会甘心只是:我轻轻地走,正如我轻轻地来。我想要留下一些,可以让人记住的,让家人们一想到我,就会想到,哦,她怎么样怎么样这样像标签一样深刻的东西。这个念头,必定跟安逸和舒适的状态没有太大关系。
2
史铁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我:真是无比赞同。上学时代,会幻想未来生活有各种可能性。然而上班之后,便意识到,往往工作只被限制在一定的领域。你在教育行业,他在建筑行业,她在旅游行业,遇到的人,事有限,可能就少了对比,遇事容易陷在里面,意识不到生活的广阔性。这句话很有警醒的作用,就是这样的啊,大多数困难都是小事,我们还是幸运的
3
史铁生:重病之时,我总想起已故好友周郿英,想起他躺在病房里,瘦得只剩一副骨架,高烧不断,溃烂的腹部不但不愈合反而在扩展……窗外阳光灿烂,天上流云飞走,他闭上眼睛,从不呻吟,从不言死,有几次就那么昏过去。就这样,三年,他从未放弃希望。现在我才看见那是多么了不起的信心
我:4月初的时候,爸爸的手摔伤,妈妈的不在家中,当时第一个念头就是请假回去帮忙处理各种事物,作为女儿,在家人有所需的时候出现,这是最重要的事情了。各方考量,又跟家人商量了之后,还是没有回去。好在一个月过去了,我能干坚强的老爸已经逐步恢复了。离开家9年多了,算是当下人生的1/3的时间,一直被关怀被照顾。不知道跟爸妈的这种角色,什么时候开始会反过来。
历此一事,强烈地感受到什么叫“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虽然有这样一句话:对于勇敢的人来说,所到之处便可心安,吾心安处即吾乡。但是对我来说,没有家人在,不易求心安。
最幸运的事情就是,家人无恙。即使是长期不能跟家人在一起,知道他们一切安好,内心也是踏实安稳的。都够健康平安,对自己,对家人,都是极大的祝福。
“生而为人,终难免苦弱无助,你便是多么英勇无敌,多么厚学博闻,多么风流倜傥,世界还是要以其巨大的神秘置你与无知无能的地位。” 对于我们的身体,必要怀着敬畏之心,感知她,关照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