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PRISCA读书小感

食合其时,何等美好 -------读《张振楣谈吃》

2019-12-11  本文已影响0人  小美Prisca

要说吃,很多人会想到袁枚、梁实秋和汪曾祺,而《张振楣谈吃》想必知道的人就不是太多了。

作者为江苏无锡人,对江南地区的饮食和菜肴如数家珍,好比苏北狮子头、楊梅菜、盱眙菜……西施宴里各种充满乡土味的“苎萝”(即干菜)以及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孕育而生“虾仁锅巴”,从此号称“天下第一菜”,作者总能信手拈来,侃侃而谈。

食合其时,何等美好 -------读《张振楣谈吃》

虽不是什么绝世好文,但读无妨,扬州人的底气,大底如作者所说:“积淀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杨菜,选料严格,刀工烹饪讲究,历来就京帮、川帮、粤帮一起,并列为中国四大菜系,享誉海内外。”(pg:29)

这是作者对江南饮食深具信心的表现。

炖生敲、麒麟鳜鱼、梅岭菜心、拆烩鲢鱼头、将军过桥、冰糖扒猪头等,取材都是普通原料,却有出奇制胜的惊喜。

食合其时,何等美好 -------读《张振楣谈吃》

鸡汁煮干丝是杨帮的传统名菜。普通的白豆腐干,切成极薄的丝,与虾仁、鸡丝、火腿片、笋片等同煮,汤汁醇厚、干丝绵软,原料自身的天然鲜美胜过千滋百味。

狮子头是民间家常菜,然而扬州的清炖蟹粉狮子头却是可以上高档宴席的佳肴。它以粉嫩酥烂取胜,吃的时候还不能用筷子夹,而要用汤勺舀。

烹饪的根本任务是“有味者使之出,无味者使之入”。通过切配、加热和调味等环节,使无味的变为有味,有味的则得到充分的显示。

“大味必淡”,一位高明的厨师深知此道,他必然用最少的调味料完成菜肴的最佳效果,相反的,一味依赖调味品的厨师不是一个好厨师。鸡没有鸡味,鱼没有鱼味,肉没有肉味,只能吃出调味品的滋味,总是令人遗憾的。

食合其时,何等美好 -------读《张振楣谈吃》

“一物一性,一菜一味”;江苏的“煮干丝”、“清炖刀鱼”它们的烹调特色,都是强调和突出原味。再如广东的“东江盐焗鸡”、“鸡丝烩三蛇”、“烤乳猪”,福建的“佛跳墙”,北京的“烤鸭”无不奉行这条铁律,大味必淡,方能历久不衰。

杨梅也能入菜?

冷菜中的梅汁芸豆让我们领略了杨梅菜的特殊风味。梅汁芸豆有着冷菜的共性,干香浓郁。

再来是热炒,把紫红色的杨梅加工成不规则的小块,错落在一粒粒大虾仁中,原先纯白的虾仁因梅汁的加盟色泽略暗。虾仁的鲜嫰不减,而增添了杨梅的清香和韵味。

又有梅烤鸭松,以传统的烤鸭为原料,出骨切成丁,和杨梅同炒,再以薄饼包食,虽然已经很难看出杨梅的踪影,但杨梅起了非常特殊的作用。梅汁肉、梅汁鳗煲、梅汁四季豆等,都以微酸的口味为菜肴增添了无尽的风味。

食合其时,何等美好 -------读《张振楣谈吃》

上世纪中叶吃河豚的风气在江南流行开来。

作者随友人到一个小镇,欣喜之余又有点紧张不安。面露疑虑之时,友人解释:我们这里是江阴有名的河豚之乡,历来加工烧煮河豚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否则,怎么敢以河豚宴客呢?

在一个不起眼的大排档,作者冒死吃河豚,一边等,友人一边谈定介绍,我们是有执照的,放心。

食合其时,何等美好 -------读《张振楣谈吃》

“在操作中还有种种规矩,例如,在河豚下锅前,先要检查初加工时留下的鱼眼、鱼子、鱼肝等是否齐全,因为河豚的鱼眼、鱼子、肝脏和鱼血是毒素最厉害的,要悉心除去,千万不能混入鱼肉一起下锅。加工5条河豚鱼应留下10只眼睛,如果只找到9只眼睛,那就坚决不允许下锅了。另外,为彻底除去河豚之毒,一般要烧3个小时以上,以前在烧河豚的锅子上方还要撑起一把大伞,以防有浮尘掉入锅中……”(pg:78)

河豚上桌,其貌不扬。

作者一步步揭示河豚的美味:

“……同我们吃过的所有鱼都不一样,因此很难同其他鱼进行类比,无法说出它接近什么鱼的滋味。河豚的肉极鲜,又极滋润,既然称豚,或许它还有某些畜类的滋味,而不仅是鱼味。例如,河豚的胶原成分极重,吃起来有很明显的黏性,即人们通常说的富含‘滋膏‘’,这就是鱼类所不具备的。

食合其时,何等美好 -------读《张振楣谈吃》

另外,河豚的皮无鳞,那厚厚的带有小刺的鱼皮,很有特色,其胶质浓厚,食之黏口,给人的味觉美感远胜于甲鱼的裙边和海参,是河豚身上最美味的部分。……吃了河豚,席上的其他好菜,全都无味。剩下的河豚鱼汤,添加金花菜再烧,其鲜美同样无与伦比。”(pg:79)

嗜糖如命的江南人在所有的菜色里都要加一大勺糖。无锡的传统菜肴,红烧的一律放糖。无锡的小笼包子素来被北方人诟病,只因在馅里加了比例过大的糖。可是从馅里拿走了这些糖,无锡本地人又难以认可。真难。

在江南一带的早点品种中,长期以来,大饼油条始终是充当主角的。

作者回忆儿时时说,那时候所谓早餐是吃隔夜泡的剩饭,加以烧沸,佐以咸菜、萝卜;只有遇上假日或家里来了亲戚,才偶尔在早餐上添几根油条。大饼油条是那个年代里梦寐以求的美味。

食合其时,何等美好 -------读《张振楣谈吃》

“那刚从油锅里捞出来的热油条,金黄、喷香、松脆,趁热蘸着酱油,与白粥或泡饭同食,其味美不可言。这美味的油条既可当主食又可当佐餐……

后来上了中学,每天早上要按时到校,有时来不及吃早饭了,大人就给几分钱,让我到街头买一付大饼油条作早点,边走边吃。对一个小孩来说,那简直如同过节一样的开心和享受。”(pg:72)

至今为止,大饼油条固守江浙沪地区早点品种的“四大金刚”(即大饼、油条、豆浆、粢饭)半壁江山,而油条大饼的搭配竟然产生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几十年过去了,作者仍念念不忘第一次尝到的山芋藤。

食合其时,何等美好 -------读《张振楣谈吃》

在那个饥饿的年代,食堂里吃什么都会让人心情澎湃。第一次听到山芋藤,食堂打饭的同学都躁动起来,大家的口水都差点流了下来。

晃荡晃荡的汤水里,是一片片紫红色的茎和形状尖尖的黄绿叶藤,一阵异香飘过来,哦,好香!山芋藤的诱人香气,直窜鼻腔,顿时浑身都颤栗起来。

这碗山芋藤大大地抚慰和温暖了作者的胃,享受了一次毕生难忘的味觉渴望!

食合其时,何等美好 -------读《张振楣谈吃》

作者坦言,一个人要与美食结缘,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有一个善于接纳的胃,第二:有一条敏感的舌头,第三:有一个理性思考的大脑。即便有很多的钱,在食物上任意挥霍或消费,也不一定与美食产生真正的关系。

《张振楣谈吃》一共有五篇:第一篇品尝篇,第二篇忆旧篇,第三篇随想篇,第四篇思考篇,第五篇旅途篇。

文字不长,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把两百多页的书在半小时内看完,当然,最大的收获是在这腊月寒冬里,《张振楣谈吃》同样也温暖了我的胃。

书名: 张振楣谈吃

作  者: 张振楣

出版社:北方文艺

页    数:244

出版时间:2006年10月第一版

注: 文章中的图片为家中煮过的饭菜,虽然普通,但食合其时,何等美好。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