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坛心得

再谈中国古代“四大贤母”的教子观

2018-11-28  本文已影响31人  一飞冲天211

一个月前,10月27日,小编写了一篇《中国古代“四大贤母”的教子观的启示》一文,发在了我的百家号上。我的一位朋友看了,曾评价说,这四大贤母,确实很有代表性,孟母和欧母重学习,陶母和岳母重品德,一半对一半。看来,古人在教子观上也是有分歧的。朋友的一席话引起了我的深思,但对朋友的观点,我不敢苟同,所以,再写一篇短文,对自己的观点再做阐述。

第一,“四大贤母”秉承了中华文化的一贯重视品德修养的传统,她们在教子方面,都无一例外地重视孩子精神品德的塑造。孟母三迁,表面看起来是孟母是为了让孩子有个更好的学习环境,但孟母实质上是为了寻求一个有利于孩子精神成长的健康环境。健康成长是终极目标,学习引导孩子走向成人的正确道路而已。欧母画荻的故事告诉我们,欧阳修的母亲识文断字,她是欧阳修的启蒙老师。欧阳修最初所学,都是母亲教会的。家境贫寒,上不起学,买不起纸笔,欧母只好克服困难,用芦苇杆在地上画,一笔一划地教会欧阳修识字。欧母通过教会孩子认字,实际上也是在教会儿子,困难面前不低头,要努力创造条件,努力向上。所以,通过战胜困难,学习知识,获得精神上的成长。另外两位伟大的母亲,陶母和岳母,更是直接给自己的儿子提出了精神上的高标准,陶母谆谆教导自己的儿子一定要清正廉洁,连一坛腌鱼都要退回去;岳母更是教导儿子要“精忠报国”。所以,“四大贤母”在家教理念上依然把教导孩子学做人放在首位。

第二,“四大贤母”都坚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孟母、陶母、岳母、欧母这“四大贤母”,都是女中豪杰。“四大贤母”都是在丈夫英年早逝的情况下,既要担当起挣钱养家的责任,又要担负起培养孩子健康成长的担子,可以说,是在极端贫困、拮据的生活状态下,既要面对眼前的“苟且”,还能追求“诗和远方”。她们都坚守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豁达胸襟,不但自己不向生活低头屈服,同时还要教育孩子要追求高贵的精神品格及渊博的学识本领。正是由于这些伟大母亲的坚守,才让这几个年幼的孩子,从懂事起,他们的胸怀和格局就不同于一般的少年郎。

第三,“四大贤母”都善于因材施教。她们都会透过孩子的点滴小事发现自己孩子成长还需要哪些指点和矫正,哪怕是他们已经渐渐长大甚至做官了,都要及时点拨,甚至会出狠招,但绝不姑息迁就。

孟母在孟子很小的时候就发现孟子比较贪玩,而且容易受环境的影响,所以,她就毅然决然地搬了三次家,直到搬到学堂边,孟子开始学习圣贤诗书,孟母才放心了;陶母虽然一直过着贫困的生活,但穷得有志气。当她收到儿子托人带来的她最喜欢吃的腌鱼时,得知这是儿子收受别人的礼物,她毅然退回,并写了一封信,教育儿子要清白做人,清廉为官;欧母在家境清贫,食不果腹的情况下,还要克服困难,以芦苇杆代替笔,以沙土代替纸,教欧阳修识文断字,最终成就了一代大文豪;岳母更是为了能让岳飞远离损友,坚定报国之志,更是煞费苦心,忍痛在儿子的背上用针刺上“精忠报国”四个大字。

由于有着伟大母亲的细心呵护,精心教育,孟子、陶侃、欧阳修及岳飞才成为一代英豪,成为千古传颂的佳话。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