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到底在怕什么?
文/韩大爷的杂货铺
1.
我先讲两件日常生活中微不足道的小事。
在我读大学的时候,平时没什么事,喜欢在校园里来回走,校区比较大,岔路也多,新来的人很容易走迷路了。
正赶上那时我们学校经常承办各类考试,是考点,每到考试高峰期,就会有一大批外校学生走进我们的校园。
有段时间,我走着走着就会碰上问路的人,有时隔着一两百米,见前方的那位同学东看看西望望,眼神里尽是迷茫,你就知道,他是找不着道了。
但当天长日久我发现,同样是迷路的人,反应却各不相同:有的人发现自己迷路了,赶紧抓住个同学就问;
有的即便心知自己进了迷魂阵,也在原地犹豫打转,往东走走,往西试试,哪怕有七八个人从他的全世界路过,他也是欲言又止,直到山穷水尽,咬牙跺脚地开始问路。
从迷路到决定问路,起码经历了一分钟甚至三五分钟之久,那段时间导致他拖延的,是潜意识里的恐惧。但仔细想想,他有什么可恐惧的呢?他到底在怕什么?
你问他他也许会说:我,我怕被拒绝、怕被嘲笑、怕陌生……
但如果追根问底地分析一下,他几乎所有的担心,都是多余的,站在被问者的角度上看,我们不会变态到有人问我们路我们就揍他一顿,知道就答,不知道就会说不知道,简单得很。
但如果你站在问路者的那头看,他就会想很多。
类似的情况还有许多。
比如,我们都去过一些饭店餐馆吃饭。如果你觉得菜品有问题,或你有什么需求,从理论上讲:有问题——反应问题——得到反馈,这是再简单正常不过的事情。
但落实到实际生活中你会发现,当遇到问题,我们会先左右犹豫一会,不太想甚至不太敢叫声服务员,即便最终还是得叫,那也是两三分钟后的事了。
我们在潜意识中,在犹豫,迟疑,甚至有那么一点点的退缩与恐惧,此时我们又在怕什么?同理,追根究底地分析一下,我们所有的担心,都是多余的,解决顾客疑虑是服务生的职责所在,他最坏的结果就是问题解决不了,那么,我们又在犹豫和恐惧什么呢?
2.
上面讲的都是生活中小得不能再小的小事,读者可能会觉得,这问题分析得也太细碎了,有点小题大做了吧。
别急,咱们再来看个“大”一点的。
我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年轻人去一家咨询公司应聘,表现优异,面试官十分满意。签约之前年轻人说:入职贵公司可以,但我有个额外的要求希望得到满足,我每年必须和你们公司的某位高层领导至少吃一次饭。
年轻人开的条件很让人吃惊吧,比这更让人吃惊的是:最后,对方答应了。
如果站在咱们普通观众的角度看年轻人的做法,我们的态度可能会是这样:大胆!还反了你了!你怎么敢提这种要求啊?咱可是去应聘求工作的啊,这这这……总之就是……太放肆了……太……唉,大胆!
但是,如果站在企业或高层的角度呢,如果你我就是被要求的一方呢?如果我是老板,有位应聘者不错,我们想用,人家也没啥大要求,就想让我在一整年当中抽出一顿饭的功夫跟他坐一块一起吃,这也不是啥问题啊,答应呗。
你看,我们在恐惧,在担心的那些“可怕的后果”,几乎都是多余的,追根问底的分析一下:最坏最坏,充其量就是高层拒绝你这个要求,然后呢?然后他也不可能开除你啊,不答应你这个要求也不耽误继续录用你啊。
但是,可要知道:但凡你这个要求被同意了,那用俗话讲可真是“抄上了”,每年年底都能跟企业最高层吃顿饭,这背后隐藏的价值和机遇,何止是一顿饭啊……
3.
我们在与人打交道,尤其是与陌生或在你眼中“比较重要”的人打交道的时候,我们都会感到一点莫名的抵触与恐惧,哪怕在日常生活中与人相处,我们也“不太敢”或“不太好意思”运用资源,去向别人“借力”。
中国有句古话:脚勤能行万里,嘴勤能问出金马驹。
很多时候事情做能否做成,机会能不能把握住,就差那么一点,就差你敢不敢于多用那么一句。
读高中时班里有位女同学,那真是堪称“女汉子”啊,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当时还是在理科重点班,老师常在台上讲一些让人头疼的“大题”“难题”。
说心里话,台下的我们没几个能真正听懂的,但大伙要么碍于面子不懂装懂,要么就干脆混过去,都觉得……哎呀,老师那么严厉,问一声要是挨骂怎么办,或者……不太好吧,打乱课堂节奏……算了不问了!
那位女同学可不管你这些,人家就是觉得:我交学费了,我没听懂,我没听懂我就问,问到透透得为止,我也不怕你们笑话或老师脸色不好,最后我全懂了,考得好,受益的是我!
结果怎样呢?结果在她不断追问下,老师也没骂,毕竟那是老师的义务啊,同学们更没笑,毕竟我们也没听懂啊!女汉子同学最终取得了很剽悍的成绩,畏首畏尾与敢为人先,放在社会里,可不仅仅是卷子上那几分的差距……
4.
我们都有过去医院看病,或照顾住院亲人的经历。如果你细心观察一下那些陪护的家属,就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明明都是缴纳了足够医药费的“消费者”,明明手中都握有法律赋予的,质疑、询问、求诊的权利,有的人敢用,有的人却在潜意识里就“不太敢”“不太好意思”用。
而且越是社会地位卑微,收入不高的人,就越发怯,患者躺在病床上,非得等到不适感很剧烈的时候,才一步一挪地去找护士,问怎么回事,该怎么办。
在他们的眼中,已经完全忽视了我是“消费者”“纳税人”以及“合法公民”的事实,他们只觉得:我是一个小小的人,面临的对手是眼前这个庞大的医疗机构。是的,当你把周围的环境当成是“对手”,你的本能就会促使你去“对抗”,一旦发现“对手”很强,你就会最终归于软弱。
但在不卑不亢的人眼中,流动的是利益与权利义务,他们寻求的是“合作”,所以就敢于借力。
那有人可能会得出结论:是不是农民看病就会表现得最为软弱啊,因为他们基本处于社会最底层了。
不,农民是例外,(别觉得我在歧视什么,我也是农村出身)农民去医院看病的时候,反倒是有问题就问,直到问明白为止。反倒是“天不怕,地不怕,心里不憋话”。
这是什么原理呢?因为在他们的意识中:我全部身家就这么多,我什么也不懂,不懂就问你,我也不担心什么后果,你再厉害又能把我怎样,我靠天吃饭,光脚不怕你穿鞋的。
歪打正着,这种一无所有的归零心态反而会让他们放下思想包袱,敢于向环境借力,无意中就把很多我们会担心的“后果啊”“连锁反应啊”“会不会拒绝我啊”这些几乎不存在的压力戳破。
所以,当有读者问我:我这个人很内向,很抵触与人打交道,或者很怕向“牛人”请教问题,“不好意思”跟别人借力,怎么办的时候,我就会建议他:刨根追底,剥皮挖馅儿地在心里不断问自己十遍:你到底在怕什么,你到底在怕什么,你到底在怕什么……
分析透了,看清楚后果自己完全承担得起这个事实,就什么都不怕了。
End.
约稿、转载、开白等事宜请发送简信联系我的经纪人bingo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