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论道

为什么你一直在准备

2017-11-06  本文已影响0人  安然若素素

这几天忙着看店面,谈租金,讨价还价。晚上回家老公突然问了句:真准备好了吗?我说:嗯。老公说:货源、人员招募什么的一系列问题,你确定准备好了啊?我继续嗯着。这些年一直有个开个小店的想法,我打死无论如何也要开起来。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开起来,不能仅仅让它存在于意识里,存在于准备中。再周全的准备,也有想不到的意外,何不一边做,一边解决问题呢?

心动不如行动,行动不如快快行动,一切没发生的困难都是假想敌,何必让假想敌吓退自己呢?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老师给学生们出了一道题:“岸上有五只青蛙,它们眼前的池塘很美,绿绿的荷叶,粉红的荷花,飘香的莲子。这时,有四只青蛙准备跳进池塘美美地畅游一番。请问,岸上还有几只青蛙?”

“一只。”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

“真的是一只吗?”老师问。“一只!”学生们再次肯定地回答。

“可大家的答案是错的,”老师说,“岸上仍有五只青蛙。”

还有五只青蛙?学生们想不通了。

老师说:“那四只青蛙只是准备跳进池塘,这是它们的一个美丽的想法,并没有付诸行动。”

没有行动,就会一直是在准备,再美的想法也等于零。

有个朋友和她老公在上海工作了八、九年,手头上有个几十万。当时她们结婚算是裸婚一族,没买婚房。现在随着年纪渐渐大了,考虑买房了。上海的他们没考虑,确实生活成本高,手头上倾其全部也付不来首付。所以他们考虑到上海的近邻杭州。那阵子杭州房价还没现在这么飞起来,除了主城区其他地方也就1万多点,而且也还没有掀起限购潮。她确实也想去杭州生活,刚好她弟和弟媳妇也在杭州。可每次说和她老公去看房,她老公总说:“不急,说要多看看楼盘,买房子又不是买白菜,哪能说买就买啊!总得准备准备啊!”就这样一推二忙三准备的,等到杭州房价窜起来了,顺带着限购了。他们杭州的房子终于也没买成了,听说最近在朋友的天天威逼下,在他们老家也算离上海不远的镇江买了。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你站在我面前,我不知道你是谁;而是嘴到手的距离。多少想法都是源于嘴上而最终也是绝迹于嘴上了。

四川的边境上有两个和尚,其中的一个贫穷,其中的一个富有。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去南海,怎么样?”

富和尚说:“您靠什么去呢?”

穷和尚说:“我靠着一个水壶一个饭钵就足够了。”

富和尚说:“我准备几年了,一直想雇船往下游走,还没有能够去成,您靠什么能去!”

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告诉富和尚。富和尚显出了惭愧神色。

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所有的事情,如果只靠“想”, 不迈开第一步,不行动起来,一切都将会是空谈。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80后美女作家杨熹文,自称老杨,一个在新西兰住着房车,活的通透、潇洒的姑娘。在一次她的专访中讲述了她去新西兰的的事情。话说老杨大学毕业后谋得了一份很稳定的英文老师工作,过着世俗眼中一个姑娘该过的很不错的生活。一天无意中,老杨看到了吴非所写的《打工旅行:一年实现一个梦》,她觉得去新西兰一边打工一边旅行,就是自己想要的远走高飞,毫不犹豫撸起袖子准备起来。意料之中,她遭到了周围所有人的反对。但23岁的老杨很确定,那才是她想要的生活,于是乎她拿着800元申请来的签证,虎头虎脑地冲去赌那场未知的旅途,赌她所梦寐的生活。三毛无意间翻到了一本美国《国家地理杂志》,那期书里,正好介绍撒哈拉沙漠。她说:“我只看了一遍,我不能解释的,属于前世回忆似的乡愁,就莫名其妙。当时就一大愿望横渡撒哈拉,要毫无保留的把自己交给那一片陌生的天地。”于是她决定搬去撒哈拉,荷西也去了,于是有了《撒哈拉的故事》和《哭泣的骆驼》。

与其临渊慕鱼不如退而结网。

蒋雯丽在《开讲啦》里说过,自己不甘心因为高考差三分而要在蚌埠自来水厂做一辈子女工。于是她买了张去北京的电影票,也没告诉家里人是去考北影的。没有任何表演基础,也不是出生于艺术世家,她就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参加考试的,甚至没有任何心理准备,就素颜去参加表演考试了。当时以“唐山大地震”为主题,老师提出:地震的时候你正好出差在外,当你回家时面对一片废墟的场景。而蒋雯丽想起小时候看过画报里的一副名画《墓地上的孤女》的场景,她以此作为感情的突破点,最终顺利通过了考试,进入了北影。

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说干就干,心态轻松,表演收放自如。准备当然得准备,但不能陷入“准备充分”的陷阱里,即“过度准备”,过度准备,投入太多,会把结果看的太重,反而做不到平常心。

表姐最近很是发愁,她的直接领导要上调,她作为领导最得力的左膀右臂自然顶上。明明是好事,升职加薪多少人羡慕的事,可是表姐认为自己还没准备好做部门经理,怕做不好。

想一想,我们有多少人因为“没准备好”这个理由,拒绝了一个又一个的机会?

热爱表演,明明有一个绝佳的上台机会,因为认为自己还“没准备好”,就放弃了。

遇到了“梦中情人”,明明很喜欢,因为觉得自己没钱没房没车,自己“不够好”,还“没准备好”,就放弃了。

在《安德的游戏》里希伦.格拉夫上校说过:“你永远不可能准备好,准备得差不多就得上了。”

心理学上认为,一直在准备其实是一种拖延策略,是内心深深不自信的表现,害怕自己的能力辜负了别人的信任,害怕预想的最坏结果的发生。

想去旅行,就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确定要做一件事时,马上行动,立即行动。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