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鼎然开示:众生之心,应无别境

2017-11-07  本文已影响0人  骋祥
14.鼎然开示:众生之心,应无别境

水摇动才有波浪,摇动是尘,波浪是相。其实,我们忽略了水的摇动是虚幻的,因为摇动而产生的波浪也是虚幻的。也就是说水无论如何摇动还是水,波浪如何显现还是水。倘若我们不被这些摇动乃至波浪等诸尘相所蒙蔽,那么我们始终不会因为所谓的摇动或所谓的波浪而丧失对水的真见。在这里,水比喻我们的真心;摇动譬喻我们的妄心;波浪喻为虚妄境相。换句话说,我们的心从本以来实际上是不会产生妄别的,更不会因为妄别而产生诸多境相乃至由诸多境相幻生诸多思绪或感受。所以,众生之心,实无别境。为什么要这样说呢?因为从本以来我们的心就是清净无染的。正因为它的清净性,所以我们言说任何文理悉皆是清净的。也就是说任何道理是没有污秽的、任何理论是没有污垢的,任何议论是没有秽迹的。这充分说明我们的心从本以来因其清净无染所以理才无秽。鉴于众生不识得这个道义而迷恋外界相互沾染以为有染,所以也注定萌生更多自认为是真实存在的境界并为之痴迷追逐或舍离,这就是以染尘的缘故,才生出了所谓的三界。因为生出了所谓三界,自然有住於各种境界而产生种种心识反应。正因为产生了种种心识反应所以才会分别於其他执取於他境而粘连不舍。这就是以染尘的缘故,才生出所谓的三界。因生出所谓三界而有了三界执取之心,我们把这称之为别境。譬如:我们为什么有喜爱心?是因为我们的心识产生妄别借助妄别幻生各种觉受,缘於色相形成触受伴随意识开始抓取,所以才会有喜爱心。所以,喜爱心其实是因缘假合而成并不真实,若当真是注定要受苦的。为什么?因缘假合必将趋向无常和变易,无常是苦,苦即变易。这就像追逐本来虚幻的影子一样,迟早累死。

当我们看见任何色相乃至对这些色相产生抓取,这一系列悉皆虚妄。譬如:当你看见美食这个色相,因为眼睛的缘故,也因为美食本身的缘故,更因为眼睛和美食相触缘合的缘故,那么就必将导致向内心有所触受而生欲贪。也就是眼睛和美食一旦和合就会生成眼识,眼识具有分别和入住的功能。当入住到你的意识当中,意识就会产生向外抓取美食的喜爱心。一旦有了喜爱於美食,那么你注定被美食所掌控就会放纵自心,放逸於外成为外在色相的囚徒无有自由了。所以,诸多男女贪恋爱情而痛苦绝望、诸多男女贪着权贵而相互欺诈,诸多男女贪婪名利成牢狱之灾。所以,喜爱心是趋向苦受的、贪欲心是趋向轮回的、嗔恚心是趋向恶道的,愚痴心是趋向造业的。这些恶不善法悉皆因心幻化而成,所以不能粘连。当然了,心若不幻化这些,还哪来这些所谓的苦受呢?既然没有这些苦受,还哪来诸多境界诸多境相的执取呢?所以,心若不喘,一切境界不复再生。我们修行就是要达到这个方才歇息哦!

我们所说的缘起乃至缘生,仅仅是方便因缘说教实不可得。为什么呢?因为从本以来一切境相本来不生,既然不生,何来缘起缘生缘灭呢?即便一切相的显现於虚空之性毫不动摇。也就是说一切相的生起悉皆是虚空彰显,虚空本如,那么相也本如。本如之相本来本空。什么意思呢?譬如:我们知道虚空广大无边,是因为我们借助一切相作为参照物来显现出虚空的广大和无边。但是,这些境相从本以来就是空的,既然从本以来就是空的也就是本空,本来不生,不生即不动。不动如虚空当然是空的,这里的空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你即便去找也找不到,找不到但还感觉它在。这说明本空之性不是用意识揣摩和思量出来。也就是说找虚空的人本身就是虚空之相,从本以来本来不生。所以你的所谓寻觅虚空(见性)其实是虚妄的心识在作祟而已,你还浑然不觉真是愚痴。

倘若我们的心不作分别,就像宇宙没有任何物质一样,那么我们怎能生起任何分别和贪取呢?还哪来的烦恼和嗔恚乃至愚痴可言?还哪来修与不修、悟与不悟、说与不说、证与不证、解脱与不解脱、成佛与不成佛、见性与不见性,开悟与不开悟呢?这些虚妄二边悉皆不真。为什么?自己去琢磨!

心若净,则一切境不生也无别境可生。倘若果真识得心净的实相,那么不是说不让你思维不让你思考不让你思绪不让你生活不让你吃喝不让你睡觉不让你交往。而是更好地受用更好地运用更好地显现更好地生活更好地交往但终是寂灭。譬如:杀猪的人不会因为杀猪而自生愧疚和悔恨。但是不代表杀猪的人不在受报於他内心虚妄贪欲的戏弄。同样,看似你在学佛在修行在信佛在传法在禅定在悟道在尽诸漏,但不代表你真修行真学佛真信佛真传法真禅定真悟道真尽诸漏。为什么?自己难道不清楚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么???所以,任何口是心非言行不一心猿意马的所谓学佛信佛者,不代表他们不堕恶道。必定,野驴欲想学百灵鸟唱歌,只要一张嘴就是驴叫;野牛欲想学狮子吼,只要一张嘴就是牛叫;野鸭欲想学天鹅鸣叫,只要一张嘴就是鸭子。末劫世道不入正法而尽诸漏却妄想见性开悟成佛悟道者与野驴野

牛野鸭有何区别……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