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
面对太多似是而非的选择,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前的自己会与过去的自己形成对比,当前的自己也会与当前的别人对比。
觉得自己退步或者落后了,然后期待更新更好的自己?觉得有更新更好的可能和机会,然后就会考虑以优选项替换掉当前项,试图改变现在样子?要知道当前的自己也是你在前一个时期做出的最优选择,此刻来否定当前的理由真的成立吗?
你接收到某种信息,然后遵循自己独有的思考逻辑,或者是别人无懈可击的论证介绍,从而做出的决定与行动。这就如同我们阅读一篇文章,别人精心组织出来的结构、措词、情节,可能会让你眼前一亮,可能会让你昏昏欲睡,因喜爱产生共鸣也好,因讨厌而反感也罢,字面上的东西,是经过别人和你自己“加工”之后,才产生指导和决策效应的。
在人群里行走,寻找道路;在人群里说话,寻找回应;在人群里微笑,寻找表情。思考自己在人群里的角色,位置,分量,在人群里我们能挤兑出聪明,但是没法提炼出智慧。
当我在一个人的时候,尤其是在失意沮丧的时候,我经常会问我自己,到底哪里做错了,如果没有做错,那我一定是想错了,可能因为某种想法的出现,把自己代入偏颇。
痛苦,无非是觉得自己做了过去本不该做的事和当前不想做的事。焦虑,无非就是对眼前的现状不满,对未来不确定的不安。
当一个人觉得失意,这种失意感并不会马上消失,直到有一件令他得意的事情盖过他的失意。就比如说,失恋了得靠另一桩新的恋情来掩盖失恋的痛苦,损失要靠另外一个得到来弥补。当一件痛苦的事情很长时间都没有得到补救,那么这件痛苦的事情就会长期的压抑着你,除非你有很强大的心灵,这就是所谓的内心强大,不念过往。
很多道理都是相通的,改变一个坏习惯,那么就需要培养一个好习惯。所以我觉得与其使自己内心强大,还不如做一件让自己快乐的事情,让痛苦的事情离开的更彻底。我们铭记于心的是事件本身,忽略了事件之中重要的细节。当你做出一个决定,开始一个行为,肯定是经过了你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只是最终的结果并不如你所愿,这其中的细节就是,你自己主导了自己的行为,可能也参考了别人的意见,但是你才是真正行为的主体。
本质上说,你说的话,你做的事,与任何人都无关,没有人在行为上操纵你,就算你受到了某种暗示,那也是因为你受到了当时环境(各种感官信息)的影响,当时的场景让你自认为“你那个时刻的表现”对自己是安全有利的。譬如人与人之间对话的对话,你结合你所处的场景,让别人感到愉快才是正确的行为。
如果是其他复杂事情呢,这是一个层次很深的推理,设想在当时的场景下,你想让别人获得何种感受?别人接受你所传达的信息,做出了何种反应,是不是你所期望的?而你传达的信息是不是别人需要的?
境由心造,美好与恶劣都是因心而生。入世,我们就开始与情欲、得失、利害、成败、对错产生纠葛。我们摇摆不定,企图作出完美的选择,可是连“初心”都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