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源的丧葬习俗

2023-02-03  本文已影响0人  楚中九歌

昨晚23:52,邻居年近90的奶奶因病去世了。她儿子在我们桃源村小组的群里发了讣告,恳请村民们去帮忙料理后事。乡亲们表达了哀悼,然后就是各种询问有没有顺风车可以回家的。我知道,有条件可以回家帮忙的,都在往回赶,回不了的,也会在老家找一个亲朋好友代替自己去帮忙。

我们桃源村人口不多,大概30户左右。祖籍天南海北,七杂八姓,不似传统南方宗氏为核心的村落。可是大家集体意识却很强,婚丧嫁娶,邻里之间都会相互帮忙。哪怕有的举家搬迁在外,对于白事也会回家帮衬。因为谁家都有长辈,谁人都有生老病死。

在这个时间节点,有很多乡亲都是在春运大潮里边走边堵才刚到单位,准备上班。可是死神不管这些,它随时会降临人间。

在家停灵三天,接受亲朋好友的吊唁,事主家会准备好流水席招待客人。有的人家请传统的唢呐,有的请专门的洋鼓洋号。然后出殡去火葬场,最后安葬在公墓。这是如今我们村里整个丧葬流程。

在移风易俗,倡导火葬之前,我们这里是沿用千年的土葬。那时候有一个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就是挖坑抬棺。由村里年富力强的8个男人组成,俗称“八仙”。他们将送逝者最后一程。

小时候看到爸爸经常去做“八仙”。我在人群里看着他用粗大的绳子巧妙的将棺材捆好。吆喝着让一根大梁穿过绳子。分出四根棍子,“八仙”各归其位。孝子贤孙披麻戴孝,端着灵位,捧着遗像,举着白幡,拄着白色棍子跟随着八仙慢慢上山。年纪小的长孙会骑在棺材上。哀乐起,爆竹声雷动,乡亲们跟着队伍,一起送逝者最后一程。

小时候就觉得这个仪式很庄重,腰上系着白腰带的“八仙”,戴着白色麻布的亲属,尤其是骑在棺材上的小孩真威风。不懂事的我心里还向往着像那个小孩一样,能有一天骑在棺材上。不明所以的觉得自己会像电视里的皇帝一样,被簇拥着走向山林。

可我没有等到那一天,第一个失去的至亲是奶奶,那时候已经十七岁了,不可能坐棺。而且那时候对于这种丧葬仪式有了完全不同的理解。我三天三夜没有合眼,替奶奶守灵,不断的看着香火和蜡烛燃烬,不断的续上。不时的烧一些草纸,仿佛真的烧的越多,奶奶在地府收到的钱越多。我小时候给奶奶开了太多的空头支票,可没有机会再兑现了。跪在灵前脚发麻,熬着后半夜的疲惫,这些肉体上的折磨却让我心灵得到了抚慰,因为除了这些,我再不能为我的奶奶做更多了。

只要有机会我就会参与农村的丧葬,吊唁逝者。在灵前跪拜,进香,再叩首。这种仪式让我内心触动很大。对于死亡理解的越多,那对于生活也会有更多更深的体会。我是个唯物主义者,我知道人生只有一次,死了就意味着永远的消亡。生老病死最无奈,再多的安慰也苍白。而丧葬仪式是对生者一种很好的抚慰,也是对死者最后的告别。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