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第一季——《通往》:看得见别人的好才能获得新生
检视阅读
一)阅读目的
通过学习此篇,回顾在隐秘的内心,曾经有何时、何地见不得别人的好?到底是什么触发了我这种想法?
二)使用步骤
1. 本章在全书中处于什么位置?
来到全课程30%处,我真不确定李笑来是按照课程大纲在编写的,因为他没有像后来的老师一样给出大纲。按“得到”上的编排,从概念12到概念16,都是笑来从新东方后期到才离开这个阶段的人生感悟。
2. 本章的主题是什么?
指导读者如何在思维上走过以下四个阶段:
I'm not OK, and you're not OK.
I'm not OK, and you're OK.
I'm OK, and you're not OK.
I'm OK, and you're OK.
3. 快速阅读了解本章的结构
1)本章关键词:
- 原版
- 判断力
- 别人的好
- 成长
2)各部分结构关系:
读书尽量要读原版。笑来老师给出了这条契合他人生经历的建议。辩证地看,必须要有高中以上英语基础才有能力去阅读原文,对于专业书籍或者是学习起来有难度的内容,从原版读起恐怕会增加放弃的概率。比较靠谱方法是,选择质量最好的译本来读,就像我所在的共读群就使用洪兰教授翻译的《快思慢想》,而非看起来更专业的中信译本。
我是一个完全没有判断力的人。看到这里,我不禁倒吸一口凉气——我是否也是这样的人呢?我的思维模型是什么?假设条件又是怎样?整个思考过程是否可以清晰再现呢?我从未认真思考过。只能说,现在尝试着用Why-How-What的黄金思维圈去思考每个新问题,开始用范围-时间-成本这三重原则在策划每个项目,用PORT在思考每件任务,至于像处理情绪问题的TMBRT、个人成长的双核驱动等等来自易仁永澄模型库的模型,都没有做过刻意练习。
人大抵要经历4个阶段(以下两分法)。
I'm OK | I'm not OK | |
---|---|---|
You're OK | 我在这里 | |
You're not OK |
不明白李笑来为何把“I'm not OK, and you're OK”定义为第二阶段,我觉得放在第三阶段更合适,毕竟是认识到自己的缺陷所在。想起每天的二级会议,起码有一半的时间大家在争论对错,一来我觉得有些完全可以放在更低一级的会议上讨论,二来如果总是某个BU争论最多,那就要先去梳理一下处理流程了,而非带到占用各位中层管理层的会议上来。
另外,遇到被同事怼或者被领导批评的情形,难免情绪产生波动,自然而然就盯着或者找寻对方的错处。而且看着公司里被提拔或重用的人,就包括喜欢据理力争、好胜心强的同事,难免心生妒意,偶而也想证明自己的正确性。甚至于平时同事聚会,也偶有争强好胜之意。昨晚10:30我们在富都下面的酒吧开始聚会,喝到第二天凌晨00:20时,与一位摩丁机械的德国总经理讨论起常州和江阴这两个城市到底谁的消费更高,我就有点固执己见(可能是白酒+啤酒的效果),坚持认为常州消费高。他呢,就不断地纠正我的想法。所以说,以后如果不涉及个人或者部门利益,就不要与他人在公开场合争论。
我应该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成长之上。昨晚酒过三寻,一位相识九年的德国同事摸着我胸口,对我重复说了几遍:“永远不要忘记你的本心。”因为此前我多次和他意见不一。我试着和他解释成长最重要的理论,然后发现根本讲不通。可能是我也没有打通那些底层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