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系列

《何以为家》观感

2019-08-14  本文已影响0人  随云说

  这个12岁的男孩,成熟的眼神充满焦虑,清晰的头脑下的反抗对自己的触动是蛮大的。

  知道阿萨德对妹妹图谋不轨,愤愤地扔掉他给妹妹的零食,这对处在贫困边缘挣扎的孩子多么地不易,要是被他父母知道,肯定又是一顿暴打。

  告诉妹妹要隐瞒月经,偷来纸巾来帮助妹妹,因为他知道当妹妹被嫁出去,没有他在身边照顾,就是不幸生活的开始。

  当得知阿萨德来家里提亲的时候,以微小的身躯对抗着这一切的发生,最后看着父亲强力把妹妹带走时,无奈而愤怒的他只能狠踹门几脚来宣泄。

  当得知妹妹死亡的消息,知道阿萨德是个坏人,他一定要让这个坏人付出应有的代价。

  在法庭上,他要控诉父母为什么要生下自己,不要再生孩子了。他在法庭上是这样说的:我希望大人听我说,我希望,无力抚养孩子的人别再生了。我只记得暴力、侮辱、或殴打,链子……生活是一坨屎,不比我的鞋子更值钱。我住在这里的地狱,我像一堆腐烂的肉。生活是个婊子,我以为我们能做好人,被所有人爱,但上帝不希望我们这样,他要我们像地毯一样被踩在脚下。

  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仅是爱开始的第一步,难的是在持续的爱和负责中成长。男孩不是生下来当工具的,女孩也不是作商品买卖的,孩子不是为了改善生活和实现自己的愿景而被带到这个世界上的。

  反看当下,虽现已脱离贫困生活的挣扎边缘,但孩子似乎还是被当成了工具,教育产物下的工具。虽说教育是摆脱阶级固化有效的方式,但也不能认为是绝对的,仅想通过应式教育让孩子达到自己所预期的标准,这还是有相当的难度的,因为孩子最初和持续成长的模仿对象都是从父母那边学来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