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相伴通往灵魂的桥
《亲密关系》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几点启示:
- 真正的爱是无条件的。一段关系的目的不是给予与接受彼此的爱,而是帮助你了解你自己就是一直以来所寻找的爱。这是本书比较难理解却也是所有观点的基础。亲密关系是我们再次面对内心的伤痛并治愈伤痛的好机会,我们从跟伴侣相处的过程中看到被自己排斥,抗拒,逃避,厌弃的那部分自我,并在伴侣的支持下接纳完整的自己。
- 我们在人际关系,特别是亲密关系中,产生矛盾的本质原因都源自于矛盾一方或者双方童年成长过程经历的伤痛以及自我保护时形成的偏差行为习惯。
- 由于自我局限的信念、家庭死忠的信念以及对过往创伤的强烈保护的信念,我们将解决矛盾的线头死死攥在自己手里,不知道松开。只有相信爱的力量和灵魂的方向,才能引导我们鼓起勇气松开手里的线头并揭开内心深处的伤疤。
- 矛盾双方任何一方都能为矛盾百分之百负责,只要他/她付出百分之百的力量就能解决问题。沟通是不能用一人做一半的方式来进行的,自己做一半并期待伴侣做另一半,便会产生期待,进而可能由于期待落空而产生愤怒。当一方出于爱百分之百为问题负起责任时,坦诚自己内心的恐惧和伤痛(而不是引发争执的表面问题),则不再会引起对方的愤怒,而是同情。从而能互相疗伤。
- 我们无法永远处在灵魂关系状态,但获得启示后的灵魂关系会在我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痕,让我们在面对困境时,仍然心存希望。
- 以上观点不仅适用于与伴侣的相处,在与父母、亲友、朋友同事相处的过程中同样可以观察自己的情绪,并找到重新认识并治愈自我的机会。
有几点为了便于理解需要进一步展开叙述,为了叙述的方便,以下举例均以伴侣间的矛盾为例分析,实际上如第六点所说,所有亲密关系都适用:
你自己就是一直以来所寻找的爱,与伴侣相伴面对并接纳完整的自己
image真正的爱是无条件的。一段关系的目的不是给予与接受彼此的爱,而是帮助你了解你自己就是一直以来所寻找的爱。
我认为“自己就是一直以来所寻找的爱”这个观点是全书所有其他观点成立的基础,但可惜的是该观点作者并没有展开大量论述。
但本书的副标题以及底封页的一段话能帮助我们理解其逻辑。
亲密关系:通往灵魂的桥梁
婚姻和亲密关系的真正目的,是让你踏上寻找自己的旅途。寻找真挚永恒的亲密关系,其实就是寻找自我。
通过作者对亲密关系四个阶段(月晕、幻灭、内省、启示)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亲密关系演化的过程实际是我们完全认识并接纳一个完整自己的过程。
我们只是经由亲密关系与伴侣相处的过程中,发现一直被自己排斥,抗拒,逃避,厌弃,不愿面对的那部分自己。
这部分不愿面对的自己,是由于童年时的成长经历所产生。作者引用了《正面管教》中简·尼尔森的观点,幼儿的两大主要需求是归属感和确认自己的重要性。
由于孩子还没有学会正确处理情绪并表达情绪的方法,并且父母也没有学会足够尊重孩子的需求以及有些混乱的表达(通常被认为是胡闹)。当归属感和确认自己的重要性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孩子还并不会处理被伤害的情绪,为了保护自己免于心碎,便把痛苦埋藏进了潜意识。未被满足的需求仍然存在,孩子只能用强迫的方式来操纵别人。这些操纵人的手段衍生自沮丧的心,而不是出自于爱或灵性,所以这样的行为是被误导的偏差行为。珍·尼尔森指出四种主要的偏差行为是:
- 引起注意(看看我!看看我!)
- 权力斗争(我不想做,你不能逼我!)
- 报复心理(你伤害了我,我也要伤害你。)
- 自我放弃(努力有什么用呢?反正我一点也不重要。)
如果童年时期就学会了如何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而不是习惯性一边掩盖真实的伤痛一边通过偏差行为表达自己的需求),并且获得了来自家庭充足的爱(不是溺爱),那么这个人本身表达爱和体验爱的能力会更强,并且能更好处理与伴侣的亲密关系,就像童年学会的如何跟父母相处的那样。
但大部分人的童年并没有获得正确的关于表达爱和体会爱的能力,那么与伴侣的亲密关系则是我们再次面对内心的伤痛并治愈伤痛的好机会,我们从跟伴侣相处的过程中看到被自己排斥,抗拒,逃避,厌弃的那部分自我,并在伴侣的支持下接纳完整的自己。
但遗憾的是,想要摆脱从小养成的面对缺乏归属感和感受不被重视时的偏差行为习惯实在太难。需要直面自己潜意识中痛苦,直面不完美的自己的勇气,需要能在矛盾和争执中跳脱出来彼此鼓励支持的伴侣。
直面自己的内心伤痛和不完美
image还记得当孩子归属感和确认自身重要性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为了保护自己免于心碎,被埋藏进潜意识的痛苦吗。
这种痛苦情绪将在日后缺乏归属感和感觉不被重视时一次次袭来,要把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失落情绪理性地归因到自己潜意识中旧有的伤痛而不是他人的过失是极困难的。因为对他人发泄愤怒是比面对自己旧有的伤痛要简单得多的。
作者举了一个自己所遇到案主的实例:
约翰和玛丽同居已经超过一年了,两人住在一间舒适的公寓里。本来一切都很好,但最近约翰却越来越无法忍受玛丽,因为玛丽总是把浴室弄得一团糟。一开始他用一种轻松幽默的语气提醒她,但玛丽还是依旧忘记在使用浴室后收拾干净。有一天,事情终于爆发了。
那天早上,约翰一踏进乱成一团的浴室,就立刻转身冲进了厨房,此时,玛丽正在准备早餐,以下是他们的对话:
约翰:老天啊,玛丽,我到底要跟你说多少次,用完浴室之后要收拾干净!
玛丽:对不起,我本来是要收拾的,但你说还要进去洗澡,我就忘记了。
约翰:把牙膏该上,化妆品收进柜子里要花多少时间?
玛丽:我已经说了对不起了,约翰,我还要准备早餐,我没有足够的时间啊。
约翰:那你可以早起床5分钟啊,我是说,只要该死的五分钟就可以收拾干净。
玛丽:我现在能起来就不错了,你昨晚可是把那该死的音响调到最大声,一直吵到了凌晨三点钟。
约翰:少来了,我才没有吵到三点,你根本就是想要转移话题。
玛丽:约翰,你总是希望每件事都按照你的方式处理。我也住在这里你知道吗?有时候你真是自私。
约翰:把东西丢的到处都是的人可不是我,你简直把浴室变成了要命的障碍赛跑道。
玛丽:你说的太夸张了!
约翰:我没有!
玛丽:就是有!
约翰:没有!
玛丽:有!
针对表面的矛盾,就算约翰把音响关小一点或是玛丽把浴室收拾好,都没有解决问题真正的起因。我们需要从两个主人公的成长经历中探究真实原因。
玛丽从小家教十分严格,玛丽一直深信自己在父母眼里不过是个麻烦,如果她玩具没有收好,就会被扔进垃圾桶,如果她的衣服没有收好,就会接受处罚。在与约翰的相处中,玛丽又再次感受到了小时候的痛苦,整理浴室这件事就像是在揭开她的旧伤疤。
小时候约翰,经常被家人忽视,他的意见没有人理睬,他的生日没有人记得,不管他怎么想引起家人的注意,家人都极其冷漠的回应。如今和玛丽在一起,约翰再一次感觉到别人对他的漠视。他一再的对玛丽说他希望浴室干净整洁,但玛丽却从来不听取他的建议。此时的约翰,幼时的伤痛也都倾泻而出。
约翰和玛丽都在试图控制对方的行为,借以控制过去的创伤。许多夫妇也是如此,情愿忍受不愉快的权力斗争,也不愿面对争吵背后的痛苦。
我们感到痛苦时往往会选择用愤怒来回击(包括被动攻击:“我很好,没关系”,让对方产生愧疚),愤怒其实是在保护我们不去承受痛苦。如果我们能对自己诚实,并选择面对痛苦,我们就会了解这是治好旧痛的机会。相反,我们则会失去疗伤的机会,无法改正这些痛苦所造成的自我局限的信念,像例子中的约翰和玛丽感觉自己是个麻烦或者觉得自己不重要。
可能有人会疑惑,如果所有矛盾都能通过面对真实的自己从根本上解决,那是不是一对伴侣永远都不会分开也不应该分开?
作者在最后一章“启示”的最后一节“无私的明辨”中提出:
只有(无私的)明辨才能让你超脱情绪、倦怠感、迷思和冲动,并察觉到你必须做什么样的选择。这个选择也绝对是对你及伴侣都好的最佳选择。
所以重点是不被矛盾中的情绪所左右,不被自己的偏见所左右,让爱来引导我们做出正确的决定。
在亲密关系的矛盾“战场”中拿出百分之百的担当
image在亲密关系中,采取百分之百的负责态度,我们就能轻易地找到较成熟的解决方式。
这是看完本书后能产生行动力,并能马上开始切实解决问题最关键的观点。很多人会埋怨,自己通常是知书达理的,但问题往往出在伴侣身上,把对方描述为不近人情不讲道理。而作者则认为:
沟通是不能用一人做一半的方式来进行的,自己做一半期待伴侣做一半就会产生期待,进而产生愤怒。
只要能在矛盾中拿出百分之百负责的态度来,往往就能找到解决矛盾的突破口。想要百分之百负责并不是蛮干,有两个技巧:
- 从内心先自己原谅自己的错误,然后真诚道歉
沟通中最快捷的方式就是诚心道歉。如果你能承认曾经犯下的错误,就能省下一大半的力气,有时候甚至可以让冲突马上结束。
想要诚心道歉的关键是从内心承认自己的错误。我们之所以往往难以承认自己的错误而与人争执自己并未犯错,是因为很多人都把犯错和做坏事画上等号,所以担心自己得不到原谅并选择逃避。有些原本很小的错误,却被看做是不可原谅的罪行,这是因为我们与生俱来的罪恶感让我们不肯原谅错误。只有我们自己先原谅自己,才有可能真诚道歉并争取他人的原谅。 - 把对方当做一面镜子帮助我们理解对方的想法
在争吵中,在其中一人说话的时候,另一个人想象自己正在看着一面镜子。伴侣对我们说的话其实就是我们对自己说的话。比如伴侣说我们自私,如果我们为自己辩驳,那就表示我们内心深处一定也相信自己是个自私的人。而且自卫的辩驳只会让我们的信念更坚定,同时加深我们对这个信念的恐惧。如果愿意承认自己的问题,我们就不会被它所控制。
其他
作者还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沟通方法和处理矛盾的方法不在此赘述。关于这些方法作者也坦诚即使是自己也不一定能在每次矛盾中用上,但的确能帮助我们认识到有更完美的问题解决方法的存在:
冲突总是充满了痛苦,愤怒,自尊,恐惧和罪恶感,让人想不诉诸防卫机制都很难。这时候承认自己是错的,等于给我的伴侣机会来对我大加挞伐一样。为自己以及伴侣的行为负责就好象承认自己是该处罚的坏人,同时免除伴侣的所有责任。就算能记得这些纲要也会觉得他们太薄弱,无足轻重。我们很可能因此完全忘记内心的真正目标。那么提出这些纲要又有什么用处呢?这些纲要的目的是要开启我们的心房,让我们了解每个冲突其实都可以有完美的解决方案。许多人只知道妥协,却不知道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事实上可以有更好的方式。
另一方面,这些方法作者指出,这些方法只不过是术,是灵魂关系中相处方式的蹩脚注释:
(这些方法)其真正的目的只是要你能够像身处灵魂关系中的人一样,自然而然的采取这些步骤。在灵魂关系中,我们所要练习的不是做事,而是允许。沟通不再遵循公式方法来进行,而是让我们心中的直觉,灵感以及揭露真正感觉的明灯来做我们的引导。
最后,作者指出,我们很难保持一直处在美好的灵魂关系中,以及进入灵魂关系将是一个新的开始。
这种奇迹般的经验可能会离我们远去,我们无法永远保持处于启示状态。但启示会在你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痕,让你在面对困境时,仍然心存希望,并相信只要你决心选择,爱就能度过所有困境。
image灵魂关系并不是情感之旅的最后阶段,它是一个新的起点,从这里开始,你将获得体验是难以数计的。人类灵性的奥秘还在等待着旅人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