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战】谷歌创投如何帮助产品成功

2022-04-06  本文已影响0人  西木栗lee

尤其是这两年,创业的人越来越多,不论你的产品类型是实体型的,还是偏服务或者平台型的,在最开始的阶段,如果没有找到一个合适启动方法,那真是事倍功半,举步维艰。

看到这一章节的时候,我最深刻的体会就是:方法论的重要性。

创业的人大多是有着强大的内在自驱力,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愿景,他是特别想把项目做好的。但是至于怎么做,第一步怎么搞?来看看谷歌创投给我们的方法论是什么。

以下内容,来自《人人都是产品经理3》:


不知道大家在工作过程中有没有碰到过以下这几种情况:

►团队筋疲力尽,却发现做出来的东西有一大半都没达到预期效果。

►看不清前景,可做的事情很多,但团队始终无法达成一致。

►想验证某些关键假设,但时间、资金、人手都远远不够。

►现有产品增长遭遇瓶颈,想寻求二次创新却很迷茫。

很多时候,我们辛苦工作几个月却做了一个没人需要也不会投产的产品。从结果上来看,这几个月的时间白白地被浪费了。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不选择一个能快速检验的方式,在原型阶段用5天甚至更少的时间试试呢?这种通过原型快速验证产品方案的方法叫设计冲刺(Design Sprint)(这一方法出自《设计冲刺:谷歌风投如何5天完成产品迭代》一书,以下简称《设计冲刺》)

设计冲刺分为“理解领域、聚焦方向、发散解法、选择解法、制作原型、用户测试”六步。它是谷歌创投基于Design Thinking的启发而提出的方法,如下图所示:

这套由谷歌创投总结出来的产品创新方法论,已经经过了实践检验,助推过很多公司和产品,比如Uber、Lime、Slack、One Medical Group、Nest、Flatiron Health、Duo Security等。《设计冲刺》中对“设计”这一概念的定义很广泛。搜索引擎、电子邮箱、无人驾驶汽车是“设计”,优化产品、制定营销策略是“设计”,为公司命名、评估新商机的可行性也是“设计”。

那么,设计冲刺能干什么?《设计冲刺》一书的英文副书名——“How to Solve BigProblems and Test New Ideas in Just 5 Days”(如何在短短5天内解决重大问题并测试新想法)就很准确地阐释了它的价值。所以,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这是一套适用于“现有产品碰到大瓶颈”或“打算启动一个新产品”情况下的方法论。

《设计冲刺》中针对这一方法有很详尽的操作手册,如表3-1所示。这一节我将会按自己的理解为大家总结设计冲刺在实操时的注意事项,如果我们理解了背后的逻辑,并且觉得有用,可以再去看这本书。

虽然书上写的标准做法是5天,实际上很少有团队真的能下决心花5天时间来完成这件事。因为这套方法虽然严谨,但一些公司可能因为某些因素的限制无法完美地执行,比如公司可能凑不齐一群“合适”的人来执行这一整套任务。最终有可能什么结果都得不到。

你可能会问,既然很少有公司能真正落地这个方法,那学习它有意义吗?谷歌真的在用这套方法吗?我的回答是,有意义,而且谷歌真的在用。我和至少5位在谷歌工作的朋友聊过,他们表示公司确实在用“设计冲刺”。所以,它并不是一个摆设。而且,谷歌内部有5天冲刺的做法,也有时间更短的做法。我和一些咨询客户也展开过短期尝试,我可以很有信心地说,哪怕只有2天、1天,甚至半天,即使能简单尝试一下里面的一些做法,也会大有收获。

设计冲刺开始之前我们要先做一些准备,实际的执行环节分为六大步骤。

我本人在给客户做“产品创新工作坊”的时候,也借鉴了很多设计冲刺的理念和做法。下面我会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为大家讲述“设计冲刺”,并且会挑出可落地实操的步骤着重讲解。

准备阶段

首先,我们要做些准备工作,明确好“设计冲刺”要解决的问题、参与团队、时间地点,以及一些产品理念。

识别挑战

设计冲刺要解决的问题应该是当前急需解决的,且问题的颗粒度需要和投入的时间、资源相匹配。如果问题的颗粒度太大,比如未来5年的产品规划,这类一时半会搞不定的问题不适合运用“设计冲刺”的方法。如果问题颗粒度太小,比如产品内文案的风格统一,这类问题又不值得专门进行一次冲刺。

组建团队

团队组建方面,我们需要先确定一名真实的决策者,他在过程中的决定就代表了公司最终的决定,不会再被其他人推翻。然后,我们还要再确定一名引导者,他是熟悉设计冲刺方法的人,在整个设计冲刺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方法做“剪裁”,以保证最高效的产出。最后,我们要确定多样化的团队成员。团队成员可以来自公司内部,也可以来自公司外部。他们是解决特定问题需要的各方面的专家。

确定时间、地点

根据实际情况,我们要决定到底投入多少时间来做设计冲刺。同时,我们也要找到合适的工作空间。设计冲刺工作的地点,应该与日常工作场所隔开。它可以是公司内不受打搅的会议室,也可以是宾馆里租用的房间,但最好是用户场景下的空间。比如做校园产品的设计冲刺,有条件的话,我们可以去目标学校租借一间合适的教室。

达成共识

最后的准备工作,我们需要和参与的团队达成一些理念的共识。这是一次真实的产品探索,不是实战类的培训,所以我们需要有利益相关方的介入,比如各种真实用户、合作伙伴,而不能由着产品团队闭门造车。在有限的时间内,我们更应该尽可能多地排除多余的选项,找到有价值的选项。另外,良好的工作空间布置也能对我们的工作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确定合适的问题、挑选正确的成员、建立民主的氛围,这些良好的准备是成功的一大半。准备完毕之后,我们就可以正式开始了。

具体步骤

第一步:理解领域

一开始,团队专家会通过共享已有的重要信息,设定这次冲刺的目标。一个好的目标是整个冲刺过程的灯塔,比如我们把目标设定为“让初次网购的用户可以拥有一次顺畅的网购体验”。接下来,团队需要列出所有可能会遇到的阻碍,在“网购场景”的例子中,阻碍可能是“如何顺畅地注册”“如何成功完成支付”“如何解决信任问题”等。

第二步:聚焦方向

接下来,我们可以请冲刺团队的专家来集中讨论一下列出的所有阻碍,并且确定本次冲刺要重点突破的一个阻碍。注意,这个选择一定要得到决策者的确认。

第三步:发散解法

然后,我们要从问题领域转移到解决方案领域。团队的每个人都要贡献点子,然后用各种各样的集体协同创作的方式,在已有点子和灵感的基础上提出更好的点子,并且把部分好点子落在纸面上,做出详细的方案。

第四步:选择解法

到了第四步,我们要在为数不多的好点子中选出最佳方案。这时候我们可以用一些引导技术来进行集体决策,比如采用投票的方式。这里的重要决定也需要决策者的确认。

第五步:制作原型

选出最佳解法后,我们就要开始用各种方式制作产品原型了,此时我们可以利用上一节里的七种原型,选取合适的做法。

第六步:用户测试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反而往往容易被忽略。很多公司在做出原型之后,只是经过内部评审就继续推进项目了。殊不知,此时是让真实用户对解决方案给予反馈的最佳时机。我们都知道,在任何产品研发的流程中,改动越早成本越低,而原型是解决方案最早的表现形式。

做出原型后,我们需要找到少量的真实用户去采集他们的意见。对于很多时间不足的企业,我也会建议他们至少基于现有的产品,进行第六步的用户测试,通常他们都可以收集到很多有价值的反馈。比如用户找不到按钮、看不懂文案提示、露出困惑的表情,等等。总体而言,用户测试可以扫除团队的盲目自信、发现隐藏问题。

设计冲刺的整个过程,其实就是从问题到解决方案的过程:先是问题的发散与收敛,再是解决方案的发散与收敛。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