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之心得体会
我最喜欢的书籍是日本的作家奥野宣之写的《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
从前有一个女子酷爱读书,从小因为家里贫穷,不得不去到工厂里的图书馆借书看。工厂的图书管理员是一位清瘦而短头发的女老师,平时不苟言笑,说话一本正经。
当她看见小女孩,第二天一大早就把书给还回来的时候,很是不屑一顾。她摘下眼镜,严厉地看着小女孩说,“老实交代,你是不是草草地就读完了?”
谁知道这小女孩却一脸的笃定,“不是的,我是很认真的读完的,基本上都能记得里面讲的什么内容……”
女教师依旧绷着脸,对她说:“好吧,那你跟我讲一下,书里到底讲了些什么?”
小女孩用10多分钟时间,把那薄薄的小书里面的内容,细细地说了一遍。女老师紧绷着脸听完小女孩讲完以后,就不再说什么了;
然后,紧接着又给她借了一本书。看着小女孩穿着红色波点的衣裙,渐渐离去的背影,女老师轻轻地笑了起来。
这个故事中的小女孩就是我。
那本薄薄的书名叫《小英雄雨来》。
多年以后,这位女教师移民了瑞士。
再也没有回国。
我很想再见一下她,表示一下当年她借书给我看的感谢之情,可惜已经没有机会了。
这件事情,极大地影响了我对书籍的热爱,也影响了我深入地学习,如何对书籍进行有效的阅读和运用。
其实在认识这本书之前,我阅读到的,是美国作家莫提默的《如何阅读一本书》;
这本书是风靡阅读界70年的经典书籍,凡是注重阅读的编辑,及作家无不推崇备至。
也许当时我读书的段位还不够高,读来仍然觉得晦涩难懂,有些摸不着头脑。
后来,我在相关老师的推荐一下,阅读了日本人写的这本书;
一书读罢,顿时有惊艳之感。
大和民族独特的严谨和细致,让我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仿佛进入了世界殿堂级美术馆。
前前后后,我把这本书连续地读了有三遍,并认真地做了思维导图和读书笔记,过后还时不时拿出来翻看和回味;
第一次觉得自己完全就像是深井里的青蛙,不懂得深度阅读的奥秘和奇妙,在进行了一连串繁复的系统工程之后,仿佛是在制作书籍类满汉全席一样精益求精,哈哈,一想到这个过程,我就嘴不住地想唠叨~
虽然我也是个吃货,但是在吃书的过程中能够享受精神上的高愉悦度,却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
下面我来讲讲读完此书的几点收获。
首先,作者采用的是“笔记本读书”方法来阅读书籍,第一遍过书的时候,及时地写下自己的所思所想和感悟;
这就是书中最为推崇的葱鲔火锅式读书法。
在读书时先选购自己心仪的书籍,然后反复地进行推敲和比较,避免了盲目地购买;
就像相亲一样,先列出对方这个人的大概主要要素,然后按照自己的框架去寻觅自己中意的男人;
看着出版社发布的书评,来进行购买书籍的挑选;其实,最重要的,对于有效知识的不运用,就相当于是死书,没有读活;
其次,通过记录写下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其实就相当于是把粮食经过再加工,变成自己独特营养的过程。同一段内容,对于每个人来说感悟,都是不一样的,这里面隐藏着很宝贵的东西,就叫“创意”。
文学创作里,最为独特的部分就叫创意。
最后的“王炸”,让我瞠目结舌。
这本书里面的内容最震撼的,就是他说的两个理论:
第一,看似最笨拙的,笔记本读书法书;把里面的好词好句,进行不厌其烦地摘抄;
抄完一些好词好句之后,立马进行思考和评论,及时地写下来。对于转瞬即逝的灵感,需要及时地记录下来。
第二,中央枢纽齿轮书理论法;通过一本书作为基点,带动其他相关领域书籍的转动,文理相结合理论令人叹为观止,实在是太奇妙了;
我以前总觉得书上的内容,一定要经过全盘吸收才是自己的,而且必须保持匀速的速度进行阅读;
书中的每一章每一节都要应用,到后来我逐渐发现,不是这样的,我们应该掌握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集中地消化,其他部分都是此项重要理论的起源,开头以及延伸;
那么,同是一个东西,不同的创造方式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放在不同的领域会有不同的收获;
我们应该分清重点而不是一概地吸收,那么读书起来,就能够有的放矢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
立足于对某一个领域,进行深耕和挖掘,持续不断地进行坚持耕耘,一定会产生必然的结果。
我突然觉得,思路上一下子泾渭分明了许多;对于工作和学习的各个领域也有了一定的目标规划和激励划分;
我只专注于自己喜欢的领域就够了,把这一领域的知识做精做透就很厉害了。
比如说在工作方面,我一直对于理财有着独特的兴趣和爱好,考级的证和我的专长都在这一方面,那么我就把重点的精力放在这一块,结合写作,写一个拆书稿系列。
对于生活和爱好方面,我一直对收纳整理,也有着狂热的兴趣。那么我就收集有关整理的10-20本书进行学习。然后,我还有一个姐姐,她目前是一家整理公司的CEO,我是公司的核心人物;
虽然目前只是一个雏形,但她目前已经做了相关的上门整理的工作,很有激情和热忱,所以我把这个工作当成是我的副业。
这样两两结合起来,感觉自己对工作,学习及爱好都能够兼顾。也许这就是“心流”吧~
当然,这一切,都是阅读书籍,带来和引发给我的思考和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