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的村庄一——棒槌
小时候,我是在姥姥家长大的,人生最初的记忆就是在姥姥家。
在我还很小的时候,那是一个山清水秀的美丽地方,村子里随处可见欢唱的小溪,哗啦啦的流淌着,小溪里的水草随着水流左右飘摆,仿佛一不小心就会被水流卷走的样子,小溪里有小鱼还有小虾,我总是喜欢和姐姐们一起去抓小虾,最后踩一鞋子的泥。
除了小溪,还有很多泉眼,清冽的泉水汩汩冒出,让年幼的我觉得十分神奇,那时候每个泉眼的上方都会有一个水泥的台子,大约一米多高的样子,下面是空的,留出泉眼的位置,两边在岸,方便大家洗衣服。总会有三五农妇在那里边洗衣服,边叽叽喳喳的说着东家长李家短的事情,欢声笑语不断。那时候洗衣服还用的是棒槌,衣服放在石头或水泥台上,浸湿了水,棒槌有节奏感的敲在上面,特别的带劲,我喜欢看他们洗衣服,那更像一种有趣的表演,两手须得协调得当,左手抓着衣服,右手舞者棒槌,左手把衣服哗啦啦往水里一放一提,右手立马跟上,趁着衣服内水分足够,在上面锤几下,那衣服上的脏东西也就随着被挤压出的水而渗了出来,那力度也要把握得当,太轻了没有效果,太重了容易弄坏衣服,那时的人们物质生活匮乏,哪里有那么多的新衣,一件衣服总是要穿很久,就这样一个简简单单的洗衣,也便成了一种技术活,或许在那时也是评判一个媳妇够不够精灵的标准吧。
除了可以洗衣,棒槌这种东西还有另外一个用处,类似于现在的熨烫衣服,但又有不同。这就要说到和棒槌配套的另一个物件了,那是一块厚约寸余的青石板,在我幼时的印象里,应该是长约七八十厘米,宽过五十厘米的样子,上面应该有细密的纹路,将洗好的被里背面用米汤浆过,晾干,那布便仿佛有了新生,变得挺括起来,但总是有些皱皱巴巴,看起来不那么的美观,于是为了让它更有新布的感觉,便要用着青石板和棒槌给它做做“美容”。将布料折叠齐整,放在青石板上,两只手分别握住两个棒槌轮番敲击,那些顽固的褶皱便在一次次的敲击中逐渐变得平顺了,期间翻几个面,里里外外的褶皱就都不见了踪影,平展开来,就真的像新的一样美观了。虽然那时候生活不易,但人们也总是有各种各样的办法,让自己的生活看起来体面些。那些在现在看来笨拙的工具也总是雕刻的美轮美奂,制作的十分顺手,被人们珍惜着。
那时候,人们对物品的珍惜程度现在看来真的是有些偏执,但在那样的年代里,那样珍惜一切的习惯,却是已经流传了千百年,现在,应该是一个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年代了吧,然后我们就变得奢侈浪费了起来,那些好的传统,在现在看来或许有些不合时宜,但我却觉得,是现在的我们生活太富足,却也太过浮躁,没有了以往的简单和淳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