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草集散文特辑游 记

《锦江记忆》74:青年路上杨百万

2022-01-26  本文已影响0人  完璧

 【本文作者:马 忠;摄影:陈志强提供】

        说到位于成都市锦江区内的青年路“大篷车”,以及从这条路昂首走出来的“杨百万”,成都50岁以上的市民中,不晓得的恐怕没几个。

         20世纪80年代,青年路“大篷车”是众多以卖服装为主的个体商贩的集聚地,是毗邻的大型国企——人民商场的强劲竞争对手,在成都乃至全川全国都颇有名气。这条路是改革开放、搞活经济的代名词,而那位本名叫杨义安的生意人,则是聚集在这条路上的众多成都个体商户中的佼佼者。可以说,在当时那个年代,杨义安所获得的“杨百万”之绰号,既昭示着一种经济潮流,也撩拨着无数成都人发财的好梦。

        成都自古乃商贾之地,但20世纪80年代初,成都的商业气息相当淡薄,不少人说,当个体户,那是山上下来的人(指劳改劳教人员)的无奈选择。而杨义安却能在如此氛围中先得商气,先走一步,委实难得。说来这老杨没啥子文化,惟有一门好手艺:做蚊帐。其蚊帐式样新颖,色调绚丽,做工精细,在蚊帐还是百姓居家必备用品的那个什么都短缺的年代,“杨记蚊帐”成了市场上的缺俏品和畅销货。年轻男女结婚,买蚊帐多买“杨记蚊帐”,这是一种体面,是一种有档次的标志,就跟现在崇尚时髦的年轻人买名牌商品一样。1987年,杨百万蚊帐公司宣告成立,据成都市工商部门的原始记录,其申请的执照是0001号,同时也是全市首家注册的私营企业。杨义安能一跃而成“杨百万”,“敢为天下先”至关重要。

        在那个年头,能做成“万元户”,就很不得了了。也因此,许多生意人为避免树大招风,常常是见好就收。记得笔者的同事大刘那阵从单位停薪留职,“下海”卖“松下”录像机,三年就揣了两万多,成为单位上首个“万元户”。这之后,大刘就返回单位上班了。他说,商场风险莫测,一个人若心太厚,赚的钱又会倒回去。据说青年路“大篷车”,也有不少个体户是捞到第一桶金就收手。可杨义安却不怕把赚的钱又倒回去,他在成都整“肥”之后,又跑到商业竞争更加激烈的上海去冒险,居然也赚了个盆满钵满,比上海那个玩股票的杨百万成名更早。一时间,惹得人民日报在内的国内众多媒体争相报道“杨百万现象”。大刘为此感叹:唉,看来我这胆儿只能当万元户,当不了刘百万。

        “杨百万现象”,哪怕到了今日,都还算是个值得探讨的经济话题。

     (下篇:《猴儿香包丝线粽》)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