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娜·阿伦特|《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08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灵魂。——陈寅恪

关于阿伦特的观点我画了一个简单的思维导图,具体不展开,因为涉及这方面的有些敏感(有些文章已经被锁了TAT)。

浅谈自己对书里两个问题的想法:
1、你有没有思考过道德的“善恶”这个问题?在道德问题中,思考究竟占有什么样的位置,或者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
道德“善恶”这个问题真正认真思考应该是在大二的时候。当时有两件事情影响我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一个是突然对“乐于助人”的质疑,即人为什么要帮助他人?因为从小到大都是顺从着父母老师的教诲,但从未想过这背后的缘由;另一件就是遭到了别人的贬低,即内心的阴暗面是一种病,得治。如果只是单纯的一次交流,并不会带来多大的影响,但持续两个月的指责使自己的自尊心骤降,所以去找了咨询老师。
在此之后便不断对这个问题进行思考,思考在其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也让我目前能够接纳自己。
当前是持“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的观点,即人都有善恶两面。而且我现在完全包容自己的善恶两面,因为人跟树一样,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在不断接触社会的信息以及自省带来的更清晰的自我了解之后,反而能更好地控制,以及向善,我觉得这便是最大的力量及坚强。
2、你有没有过在承受巨大压力的情况下,坚持做出自己独立的判断的经历?后来的结果又是怎样的呢?
说实话,其实压力一直都没有消失,只是习惯与它相处罢了(平时朋友也偶尔打趣自己压力会不会太大,但自己完全没有感觉)。随着年龄的增长,所能感知的责任便越大。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都会给自己带来一定的压力,因为我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就比如升学的方向,未来的规划等,都是自己确定下来的,虽然身边人也提供了一些建议和帮助,但我清楚最后是自己所作出的决定,我得为自己负责,所以必然会有压力。
3、艾希曼的口才很好,但他满嘴都是套话,让自己陷落在陈词滥调之中,又把这些当成自己的盾牌与武器,来抵抗现实,拒绝与自己对话。
4、服从主流规则,是无法防止人们作恶。正常社会中,一般人是不会作恶的,因为有“不能sha人”的公认的道德法则。那如果不正常的社会建立了新的法则,即为了zhongzu利益,sha人也能成为一种“道德”义务时,又有多少人能够保证自己能够独立思考呢?大部分人可能很容易就接受和适应新法则,从而导致道德灾难——依法作恶。
5、感觉阿伦特提出的“道德正直”(moral integrity)指的一个人能够持续与自己对话,并且言行一致,保全自己人格的完整。但我认为要做到这点是相当困难的。首先,持续与自己对话便少有人能够坚持。自己能保有自省的习惯还是因为在大学经过专业学习后内化而来,以前高中时身边仅有几位同学有这样的能力,但都被轻视或当作异类,自己当时也很疑惑,为什么要花时间去思考这些费脑的事情呢?
6、如何用思考恢复我们作为人的存在本质?
首先,在面对一个观念或事物,再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比如,关于这道题目,再问自己为什么要思考这道题,思考这道题的意义是什么等。其次就是保持每日的自我反省。再加上知识面的不断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