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散文简友广场

你打算什么时候回到家乡?

2020-06-09  本文已影响0人  阅读的象象

Partのone

◆ ◆ ◆ ◆

初夏的夜晚,暑气已经悄悄地占据了整个房间。再一次和朋友聊天,说到什么时候离开北京的问题。

北京是不可能待一辈子的,问题是什么时候离开?离开了再去哪里?换一个大城市还是回到家乡?

带着这个无解的问题,我们挂了语音,倒头就睡了。

Partのtwo

◆ ◆ ◆ ◆

一个严峻的事实是,我们回到家乡,可能就失业了。

我是教托福考试的,但是我们的老家并没有一个托福留学机构,甚至高中和本科就出国读书的人都很少。我可能得从头开始考个编制,在镇上的公立学校当个老师(不一定考得上)。再极端一点,可能我妈需要先去买一箱营养快线,敲开住在我家楼上的校长家的门,满脸堆笑地问校长他老婆,可不可以有机会去学校当个代课老师。

同学在上海投行工作,家乡也没有一个像模像样的投行让她扎根。金融行业在北上广深这种地方才能如鱼得水,回到二三线的老家可能只能注册几个微信小号,在网上和大客户一边打情骂俏一边销售金融产品。

还有很多从事媒体行业的朋友,老家没有媒体。“那里最大的媒体团队就是广场舞大妈,她们收罗全县的小道消息,传遍整个城区。”

Partのthree

◆ ◆ ◆ ◆

就算回家勉强找到工作,工资也很难令人满意。

当你在大城市的薪资扣的税都比在小城市一个月的薪资多的时候,你心理上是很难接受回老家工作的。工资高是因为平台好,城市好,一般小城市的人来到大城市,收入都会高一些。但也有人是因为能力碰上了运气,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再加上待遇的上升空间如此之高,去年可能你还在拿着几十块钱的时薪,今年你就翻了十倍了。

我的朋友刚来北京的时候,只能在离公司很远的地方,住9平米的背阴小阁楼。我曾经和她合租,两个人的生活真像偶像小说,“无论你在哪儿,我与你只有一个转身的距离”。

9平米的逼仄,无法成为一个人流动的记忆,但是那一年,她找到了真正的自己。一年之后她升职加薪,搬到了公司旁边的小区,拥有了12平米的房间。虽然也不大,床边却有窗户,阳光可以漏进来。这多出来的3平米,是她靠自己的努力得来的。

住过北京昂贵房租的房间,也习惯了每月工资交完房租还有大笔剩余。若是回到老家,拿着只有北京房租一半的月薪,很难再有工作的动力。

Partのfour

◆ ◆ ◆ ◆

回到老家,可能很难有机会遇到那么多的牛人了。

有人说,你认识牛人,不一定证明你很牛啊。

是的,你认识牛人,不一定显得你有多牛,但是可以激励你变得更牛。

五年前的一次面试,我遇到了一个优秀的学霸,她的一口流利口语深深地让我感到了震撼。面试之后我和她聊天,她给我一些练口语的小建议。也许她对那一次的交谈没有印象了,可是我记在了文字里,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的行动。

我的朋友一开始抱着看报喝茶打打酱油的心态在北京工作,下班了跟同事逛个街做个头发,还能跟随公司的大部队拿着补贴出境旅旅游,倒也清闲。但是渐渐地她发现日子不对劲了。

这种不对劲渗透到日常的点点滴滴,帮助领导整理部门人员简历的时候,发现清一色的藤校学历,而自己大学时的英语网课老师,突然都变成活生生的人,经常出现在她面前。

她突然被鞭子抽醒了。

于是,下班之后做头发逛街的频率减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单词背诵软件的打卡和英语网课。

虽然大多数时候人们选择宁做鸡头不做凤尾,但是往往事与愿违的是,进入了不满意的环境,渐渐地堕落成鸡尾。在一个牛人众多的环境里,我们也会受到积极正面的影响。他们把牛当作一个动词而不是形容词,他们把牛当作动态的过程而不是静止的状态,让人真切体会到“比你厉害的人还比你努力”。在这样的环境,再不济也是一条凤尾。

Partのfive

◆ ◆ ◆ ◆

看到那些在老家生活的人们,有车有房有对象,闲适安逸,难道我就嫉妒了吗?

是的,我很嫉妒!

他们很早就实现了很多在大城市工作的人奋斗一辈子都难以实现的目标——有车有房。

但是我觉得,离开家乡独自生活,就像遇到下雨,打湿你也滋养你。

毛姆在《刀锋》里写道,你终究会成为你正在成为的人,你的每一个选择都是来自你人生意义的诘问。

无论选择离开家乡,还是留在家乡,我们都有美好的未来。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