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特的一生》:做时间的主人

人们常说生命宝贵,而生命又是有一秒一秒的时间堆积起来的,所以比起生命的宝贵,真正宝贵的是时间。
虽然金钱也很宝贵,但却比不上时间。因为千金散尽还可能有复来的一天,而时间的宝贵之处在于它的不可复得,无论我们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时间都会悄悄溜走。
因为对时间的流逝感到无比焦虑,我读了李笑来的《把时间当做朋友》,也因此了解到了《奇特的一生:柳比歇夫坚持56年的“时间统计法“》这本书。

作者格拉宁是著名的俄罗斯作家,文风朴实,擅长纪实文学方面的创作。这本书就是他根据苏联科学家柳比歇夫的真实故事总结而成的。虽说是纪实散文读起来多少有些枯燥乏味,但这本书中关于柳比歇夫独特的时间管理方法却自此为人们所熟知。自1974年成书以来,经历了多次再版,仅中文版就有四版,足见本书的魅力之大。
《奇特的一生》可以被看做是柳比歇夫的传记。作者格拉宁从柳比歇夫的遗产——70来部学术著作、12500页打字稿、13000只标本以及他的残缺的日记中发现了实现如此高效率的时间管理方法——时间统计法。
所谓时间统计法就是记录每天的时间开销。我将具体的方法总结为三步:

一、建立分类体系
1.时间类型
为了方便统计和进行自我剖析,柳比歇夫将时间更精细地分类:
- 毛时间:花费在某项工作上的时间
- 纯时间:去除毛时间中间歇时间后用于某项工作的时间
除了吃饭、睡觉等每个人每天必须花费的标准活动,人一天大约有12至12小时的毛时间可以用于非标准活动,比如柳比歇夫的研究工作、回信等等。
2.工作类型
柳比歇夫将自己的非标准活动分为三类:
- 第一类工作包括中心工作(写书、搞研究)和例行工作(看参考书、做笔记、写信)。
- 第二类工作包括做学术报告、讲课、开学术讨论会、看文艺作品,不属直接科研工作的活动都包括在内。
- 第三类工作则是需要创造力的人物
除了需要运用创造性思维而无法把握时间的工作外,他会为其他工作设置相应的工作量并且尽力去完成。

二、制定记录规则
时间统计法的本质就是通过记录事件与所花费时间,进行统计之后能够了解每件事所需花费的时间。
1.记录格式:日期+时间+花费时间,每天记录5~7行
2.记下时间起讫的时间,误差不超过5分钟
3.不仅工作,所有活动花费的时间都记录在册
4.将一天中的纯时间算成10个小时,分成3个单位,或6个“半单位”,设置某项具体工时,方便了解完成情况

三、定期总结回顾
总结具体分为每月、每年以及每五年三个层次。这样的总结并没有什么神奇的方法,只是简单的将时间段内所做的事情分门别类地进行统计,这样一来所用于工作、休息、娱乐的时间开销就一目了然了。
通过这种事无巨细地对时间开销进行记录,柳比歇夫能准确估算出完成一项任务所需的时间,而每一时间段的总结,都为下一阶段的计划打好了基础,帮助他合理安排工作计划。
听起来很难吧?柳比歇夫却如此周而复始地坚持了56年,即使儿子不幸去世亦未曾间断过。
一定有小伙伴会好奇,将自己的生活安排得死死地有什么意思。这种看似枯燥无聊的生活在柳比歇夫却是幸福的,因为自1918年他就将创立生物自然分类法作为自己一生的奋斗目标,并孜孜不倦地去追求着。他对时间的记录,其实就是他对自己人生的记录。

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和他奇特的一生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原来人的一生可以这样度过。虽然柳比歇夫的方法和人生我们未必能复制,但是比起肆意浪费时间的我们,柳比歇夫对时间的崇敬确实值得我们学习,努力去实践自己的人生理想更让人肃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