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篇 “蛊”,金庸小说里的金蚕蛊毒是什么?
说到“蛊”,看过金庸小说的人,多半会联想到苗疆、毒药。
《倚天屠龙记》第十二回写胡青牛痛述“家史”:“有一个少年,在贵州苗疆中了金蚕蛊毒,那是无比的剧毒,中者固然非死不可,而且临死之前身历天下诸般最难当的苦楚。我三日三晚不睡,耗尽心血救了他,和他义结金兰,情同手足,又把我的亲妹子许配给他为妻。哪知后来他却害死了我亲妹子。你道此人是谁?他今日正是名门正派中鼎鼎大名的首脑人物啊。”
这金蚕蛊毒,并非金庸凭空想象而来,却是借用了《本草纲目》中的“金蚕蛊”。
只不过,“金蚕蛊”原指蛀虫:“虫屈曲如指环,食故帛锦,如蚕之食桑叶也。”
它不只吃锦,布、毛毡、木头也吃,“食锦”是“持金”的谐音,指进财,而进财即进产,故谐音为“金蚕”。
在金庸的江湖里,它变身天下剧毒之物。
何谓蛊?
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字典《尔雅》这样定义:“康谓之蛊。”
意思是说:糠中生出的谷虫称为蛊。
古文中的康同糠,指稻、麦、谷子等子实上脱下的皮或壳。
《左传·昭公元年》亦云:“谷之飞,亦为蛊。”稻谷放久了,就会有飞虫出现,它叫做蛊。
蛊的本义,就是指粮食蛀虫之类。蛊的发音也很可能是由“谷”而来。
蛊是一个会意字,其甲骨文形态是一幅很直观的象形图画:一只有底座的锅状器皿中盛有两条虫子。
甲骨文“蛊”发展到金文(商周时青铜器铭文)、小篆时,虫子增加到三只,写作“蠱”。
到东汉人许慎著《说文解字》时,释“蛊”为“腹中虫也”。这应该是引申义,由谷虫引申为害人的毒虫。
这种毒虫是什么呢?
当然不会是“金蚕蛊毒”。据学者考证,当为血吸虫。
张纲在《中医百病名源考·蛊》中写道:“古所谓蛊病之常见症状,如心腹切痛、吐血下血等,当为血吸虫成虫及其虫卵寄生沉积在肝脏、门静脉、结肠、直肠所致之组织坏死,及血吸虫幼虫通过肺组织时产生之充血、出血等外在表现……今人所称之血吸虫病者,此蛊之为名之本义也。”
一些古代文献亦为佐证,隋代著作《诸病源候论·水蛊候》云:“此由水毒气结聚于内,令腹渐大……名水蛊也。”
同时,该书还记载人工培养蛊的方法:“多取虫蛇之类,以器皿盛贮,任其自相啖食,唯有一物独在者,即谓之为蛊,便能变惑,随逐酒食,为人患祸。”
这种说法在后世流传甚广,当代武侠小说中常常引用,姑妄听之耳。
喜欢的朋友请点个赞。
转载使用请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