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无需过分解读
今天读完了《孤独六讲》。整本书充斥着蒋先生的胡乱揣测与自我臆想,豆瓣上有句短评说得很好——
蒋先生是好人,但没有自己的思想。
坦白来说,第一讲《情欲孤独》中的有些观点确实引人思考,比如“无法和自己相处的人,也很难和别人相处”。但是这一讲实在是文不对题。蒋先生试图把“情欲”升华到一个高度,与简简单单的“性”脱离出来,变成一件高雅、有艺术气息的事情。殊不知“情欲”本就与“情爱”不同,欲望大多是自私的、世俗的,它是接地气的,无法升华也无需升华。
后面的五讲,大多都是瞎扯。为了凑上“孤独”的主题,蒋先生各种生搬硬套,让人兴味索然 。
在我看来,这本书有这么几个问题。
一、混淆了“孤独”与“独立”的概念。
比如第一讲里——
寂寞会发慌,孤独则是饱满的,是庄子说的“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是确定生命与宇宙间的对话,已经到了最完美的状态。
这里所谓的庄子的“孤独”,其实是指庄子思想的独立性。要知道,庄子并不是只与天地精神往来的。他有个要好的朋友叫惠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就是庄子与惠子间的辩论。这对好朋友是三观完全不同的两个人。不过对于庄子来说,惠子这个朋友的珍贵之处就在于两人之间的争辩。这两位是“思辨之友”。
再比如这一讲里说到
个体的独立性应该表现在敢于跳脱大众的语言、说出怀疑和不同的思考方式,而不是结局或结论。
此处就明确讲的是独立性了,与孤独完全不相干,与情欲就更不相干了。
二、过度地“以己推人”
蒋先生的这本书里,绝大部分的观点都是想当然。因为自己如何如何,便觉得这世界如何如何。这完全是一种臆想。
印象最深的就是《暴力孤独》中马戏团的故事。因为蒋先生自己隐隐期待狮子把人头咬下来,便认为大家都是这么期待,便觉得自己发现了人性中潜藏的暴力因子。谜一样的逻辑,谜一样的推理。
如果只是剖析自己,再奇怪的想法也有存在的合理性。但如果过度地“以己推人”,那么只会让人大翻白眼。
还比如《革命孤独》里——
原来学生运动不像我想象的那么可怕,反而有一种嘉年华会似的东西,包括朗诵聂鲁达的诗,包括选一件示威游行的衣服,革命是可以重新注解的,或许,革命是因为你的青春,并且转化为一种青春的仪式。
这完完全全是蒋先生自己的想象。革命与嘉年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东西。革命总有牺牲与抗争,是在痛苦中渴求新生。这怎么能与欢乐活泼的嘉年华做类比呢?我实在难以接受。
三、乱套概念
不可否认,蒋先生的知识面十分广泛。从无政府主义到文艺理论,他都有涉猎。然而在这本书里,蒋先生展现了一种“博而不精”的无力感。
书中似乎想把一切能与“孤独”、“独立”、“独特”沾上边的事情都解读为“xx孤独”,像是在写命题作文。暴力美学硬套到暴力孤独,革命梦想硬套到革命孤独,连革命诗人都能扯到革命的“诗性”。一篇文章读下来,像是看了一张思维发散图,到处都是连线,实际上却没什么关联。
蒋先生将各种各样的概念和名词放在一起乱炖,结果谁也看不出来煮的是什么。
读完了六讲,像是读了一篇大型鸡汤文,金句频出,却毫无内容。
其实,孤独根本无需过分解读。
后记:
这篇书评略刻薄,实在是因为我心疼自己浪费的三天时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