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8.29

2023-08-28  本文已影响0人  木子和立青

读书《逆流年代》

我们常说全球化,全球化到底是什么?

2007年,作者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攻读国际政治学位。作者是1979年生人。那时候世界局势还算明朗,2008年美国金融次贷危机爆发,这种情况让作者意识到他所读的书已经过时,书上的理论和权威人士的建模和断言被现实一一推翻击破。

这或许也是专家的话语在民众的眼里跌落的原因所在吧,现在的世界比零八年变化的更快,更加眼花缭乱,专家以前的知识也站不住脚,所有人都和作者一样,不得不质疑许多曾经想当然的一切。

作者总结了全球化的四个特征:持续性、解放性、高效率和不平等。

(一)持续性

实际上全球化并不是现在才有的现象,而是自古以来就有的一个国际环境,从古中国和古罗马开始就一直弥漫于人类的历史,它能自我延续。

古罗马曾经派出过出使中国东汉的使团。《后汉书》里记录了这段历史,把罗马说成是大秦,叫当时罗马皇帝奥勒留为大秦王安东。有意思的是,这位古罗马帝国的哲学皇帝奥勒留写的《沉思录》曾经在2007和2008年在中国掀起一阵出版阅读狂潮。

早期的丝绸之路是有限的,双方仅限于极少数的贵族和富裕阶层,而且路途几乎没有真正跨越领土,货物运输速度一天不会超过21公里。大部分交易发生再两个偏远农业中心之间,满足当地需求。现在,货物从一个半球到另一个半球当天即可达。

虽然是不同的全球化,但我们现代人和古代人实际上面临和回答的是同样的问题:人类究竟在多大程度会生活在一个统一的世界并信奉一个普适基本价值观?作者指出这样一体化,是经济贸易不可避免的结果,没有其它。

(二)解放性

全球化能为人们提供更多的机会。作者指出,自1990年以来,地球10亿人口摆脱了赤贫,这是我们这一代人见证的最重要的进步。

历史的长河的多数阶段,不论中西,等级制度里,贫困都被视作人类社会的自然和必要。固然中国论语有“穷则独善其身”、“安贫乐道”……西方也有“只要不是白痴就都知道,一定不能让下等阶层富裕起来,否则他们就会犯懒。”“为了实现社会幸福,让人安于陋境,必须让一大批人继续愚昧和贫困下去”……的话语。似乎没有了贫穷,富裕就没有了对比而无法彰显一样。

以前的全球化促成赤裸裸的剥削奴役,但现在,人们面对的史无前例的全球化,被验证是有效的全球减贫疗法。

此外还有诸如婴儿存活率上升、预期寿命上升、识字率飞跃……在广阔的历史环境里,都是肉眼可见、格外清晰的进步。

(三)高效率

全球化的高效率是一种可怕的高效率。体现在经济上,注定它是以收益为焦点的供求机器,没有理智可言,它的运行不蹲守任何道德准者和实质性法规。

体现在教育上,一是劳动力必须经过基础教育,这是社会必备的技能。作者举出了中国骄傲的数据,1990年,每10个中国人有2个——加在一起就是几亿人——是文盲,20年后,百分之95的中国人会读写。九十年代初,只有百分之68的妇女识字,而到2010年,已经不存在性别差距。

二是劳动力必须学会服从、有时间观念、理解共有责任,这是工厂必须要求。1978年,每10个中国人里有7个从事农业和农业相关的活动,到了2018年,这个比例反转过来,每10个中国人里有七八个从事贸易工业和服务业等活动。

现在的网络更让人具有了无限的自学能力,也让人们享有全球化共同的视野,这让人的观念水平和以往大不相同。以后没有所谓的文盲和没有知识的人,只有不会学习的人。

(四)不平等

“我和你,心连心,永驻地球村”,我曾经以为全球化就是像这首歌描述的一样,世界是个地球村,世界的人都能平等往来。作者一针见血指出,这是海市蜃楼,让人忽略了全球化路上的曲折坎坷。作者预计“目前这个全球化模式最糟糕的可能结局是,整个世界变成一个讲求集体性的平等主义村庄。”

一个记者视角下的世界让人目眩神迷,即便几个数据让人心存疑虑,比如古丝绸之路运输途中详细的21公里是怎么得来的?比如以1990年为年限的几亿文盲率是以什么尺度衡量的?如果是以初中毕业为尺度,那说得过去,这个尺度下,我也是文盲,嘿嘿,有意思。

身处时代而不知时代,原来我们自己就是时代本身。全球化已经深入了身处其中的这一代人的血液骨髓。这一代是感恩的一代人,也注定是疼痛最重、迷茫最深,无力感最沉的一代人,他们怀念过去却不愿再回去,他们渴望改变却无能为力,他们相信爱却在不断告别。这或许就是为何当全球化光环褪去,他们在网上的消失和沉默,他们尊重了命运,都在各在自己的生活里努力的活着。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