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车的前世今生
单车,19世纪60年代由欧洲传入中国,在我国的历史已有百余年。电影《末代皇帝》里就有溥仪在紫禁城骑自行车的场景:1922年溥仪16岁时,其堂弟溥佳将一辆自行车当成礼物送给了他。为此溥佳还被宫廷师傅陈宝琛训斥了一顿,说他“不应该将这种危险之物进呈给皇上,摔坏了皇上,如何了得!”
深宫寂寞,骑着自行车穿梭于深宫,伴着隐隐的新奇,似乎拥有了片刻的自由与惬意。溥仪就这样骑自行车在紫禁城里转悠,骑到宫门口发现宫外早已是民国。
到了民国初期,只有家境殷实的大户人家以及少数留洋归来的人家才有自行车,自行车被视为一种奢侈品,是财富和身份的象征。
20世纪七八十年代,自行车和缝纫机、手表一起,成为年轻人结婚必备的“三大件”。那个时候上海产的“凤凰”和“永久”,以及天津产的“飞鸽”,作为姑娘们结婚的标配,可是引领时代时尚风潮的知名品牌。
21世纪,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面貌焕然一新,疾速奔驰在高速公路上的汽车成为交通新宠儿,自行车一度失去存在感。
果然,时尚是一个轮回这话不假。
《那些年》、《致青春》等风靡全国的青春题材电影叫好又叫座,它们承载的爱情与友谊、青春与梦想,令观众不得不为之动容。在这些电影画面里,单车似乎是男女主的标配。
《致青春》里校花阮莞身穿白色连衣裙、微笑着走过林荫道,和男友骑车的画面更是拉风。
单车,不只是青春爱情的回忆,还是乘风破浪的翅膀。
现代人追求速度与激情,相对于其它体能运动,飞驰的自行车能给人体验速度的快感。
骑行爱好者用自己的身体和足下的车轮,灵活、疾风的速度诠释着这项运动的精髓:你不是因为变老而停止骑行,是因为停止骑行而变老。
从今天起,不要再宅在家里,睡到晌午,乱糟糟的头发配着键盘的敲击声,吃过的外卖盒堆在墙角,过着不见天日的生活。年轻的活力全死在了梦里。
从今天起,走出宿舍,骑上单车,呼吸新鲜空气,感受一下“霜叶红于二月花”,体会大汗淋漓的快感,人生岂不更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