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童年经历构建情绪人格

2020-01-30  本文已影响0人  李小可可

你好!我是周育如,欢迎来到我的得到课程《如何做好孩子的情绪教养》。

心理学或科学家,很喜欢把人类的情感模式比喻成浮在海面上的冰山。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我们自己意识可以察觉的部分,只是海面上那个冰山的一角;在那个冰山下面还有一大块,就是我们本能运作或内建情绪人格的部分,这是我们自己可能也没有察觉或无法察觉的更大一块。

这一讲,我们就来说说,情绪教养冰山下的那一块。

在谈孩子的情绪教育的时候,我通常不太说这是“教孩子情绪管理”,我喜欢用情绪教养来谈它。因为教养是个长期的人格内建的历程,而情绪管理只是后来知识上可以去学的,很有限的那部分。

如果在孩子的情绪教导上,我们只做冰山上面情绪管理的那一块,却不去管冰山下情绪人格的那一块,你会发现情绪的教导效果非常有限。

比如说你是一个情绪人格很负面的人,可能会花大钱去上个什么EQ课程,上的过程你会觉得太有道理了,我应该怎么怎么改善自己。然后在回家的路上,你就告诉自己说,好,等一下看到老公,我要温柔,我要面带微笑,我要怎样怎样怎样……

结果呢,回到家一打开门,看到老公把屋子弄得乱七八糟,你就一把火上来,结果什么EQ课堂全都丢到海里去了,对不对?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如果知识的学习跟你原本的内建人格不一致的时候,你会发现那些学习其实很有限,效果也不好。所以,如果要教导孩子有良好的情绪,其实你要做的事情就是给他打好底子。

也就是说,如果孩子的情绪人格原本就被建立得非常的健康、非常的正面,那本能就本能,反射就反射,谁怕谁对不对?不管你什么情况下来,我回应都很好啊、很正面啊!

可是如果孩子原本的情绪人格就很负面,有很多的伤害和破损,那你说我通过一些知识的学习要来改善、来管理,其实就非常的困难。

一、童年时的经验,建构一生的情绪人格

要谈这个问题,我们接下来看看,这一百年来,关于冰山下面这一块,关于情绪人格的研究,到底有哪些重要的发现。

谈到情绪人格的研究,就不能不提到弗洛伊德。你可能还有印象,当年在大学心理学课上听过一点弗洛伊德的东西,什么“本我、自我、超我”的有没有。

弗洛伊德是个精神科医生,他的理论经过了很多年之后,其实很多都已经被后面的研究推翻掉了。

可是呢,他说对了一个很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他发现,他所研究的林林总总的精神病患,虽然这些人致病的原因非常多样,但是他们似乎有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都似乎曾经有过不愉快的童年,或是曾经受虐、父母离异,或是遭遇过非常严重的情感创伤。

在探讨过这么多精神病患的例子之后,弗洛伊德相信,童年时候的经验正在建构孩子的情感人格,而这个童年时候内建的情感人格,会跟着这个人一辈子。

在弗洛伊德之后,行为学派兴起。在行为学派时期,教养孩子谈的就是行为奖惩。他表现好你就奖励他,表现不好你就处罚他,那时去谈情绪恐怕是会被嘲笑的。

后来,直到那个著名的猴子依附实验出来,心理学家发现亲子依附被剥夺的猴子会自残而且无法交配,促使依附理论大大兴起,情绪研究才又重新成为新的显学。

而依附研究发现,行为学派所诉诸的行为奖惩你拿来训练动物恐怕还管用,可人类的孩子却不能这样教。

“爱”这个东西,并不是吃饱了穿暖了才额外需要的,爱其实是人类要正常健全发展的一个非常基本的条件,当你把这个条件剥夺了之后,人类就没有办法正常发展了。

二、被爱的孩子更独立

好,谈到依附,这里我要提一个概念,叫做“被爱的孩子更独立”。很多父母可能认为孩子独立,就是在孩子小的时候,我就尽量不让他一直跟在我身边,我要训练他独立,最好早一点自己睡觉,早一点自己做事情。

可是,事实上,依附研究给我们的结果是完全相反的,并不是那些早期跟父母脱离,跟父母疏离的孩子比较独立,反而是早年家庭温暖,跟父母有紧密情感连结的孩子,比较早独立。

其实,你到游乐场去看看就会发现,有的爸爸妈妈就跟小孩子说,你去玩啊,小孩就说,喔好,然后就跑去玩了。玩一玩之后,就会边溜滑梯边说,“妈妈你看我在这里”,妈妈就说喔,好好好,孩子就又继续玩。可是有的孩子不一样,妈妈说你去玩,他不要,然后就一直黏在妈妈身边。

这种一直黏在父母身边的孩子,父母可能会觉得“你看,我的孩子多需要我,他跟我多亲啊”,甚至根据这样的行为就判断自己家的依附关系建立得很好。其实完全不是这样!这个孩子为什么紧抓着你不放?有那么诱人的游戏可以玩,他为什么不去?因为他生怕一放手,你就不见了。

所以,那种紧紧抓着父母,不肯放手不敢去玩的孩子,表示他的依附关系其实是很不安全的。

你如果有孩子送幼儿园的经验,就知道有的孩子父母一出现,他就会抓着不放,什么事都不做。你不要以为孩子很爱你,孩子是在告诉你“你爱我不够,你给我爱的方式不对”。

而那种有安全依附的孩子,因为他确信父母不会离开他,所以我放手去玩一下没问题。当孩子心里有一个安全的确信,这种孩子就会比较早地展开探索行为,也比较早独立。

相反的,那些在依附上不安全的孩子,就整天黏在爸爸妈妈身边,他们探索行为出现得晚,探索行为也比较少,就会直接影响他的智能发展。

不仅如此,像这些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的孩子,很可能会在将来的人生中,不断地在各种关系中,在各样成就的追逐中,去寻求那个心中始终没有被填满的空缺,他的外表和行为虽然独立了,但心理上却一直没有真正的独立。

所以,你如果希望孩子早一点在身心方面都能够真正的成熟独立,其实你要给他爱的满足,而不是剥夺他爱的需要。如果有一天,你的孩子可以放手跟你说,“妈妈我去玩啰”,你就会知道你做对了。

三、 家庭的温暖对孩子的大脑发育最重要

然后,我们来说说最新的,大脑研究的发现。

近年来最新的大脑情绪研究,开始在做受虐孩童的研究,为什么要做这个呢?

其实是这样,科学家发现,有一些受虐的孩子,就是长期被父母打、骂的孩子,当这些孩子从受虐的环境中被救出来,安置到好的家庭之后,给他好的环境,然后送他去上学,但这些孩子被重新安置之后,却普遍发生学习迟缓的现象。他们不只专注力很差,学习能力也很差。

那为什么会这样?奇怪,这样的孩子受虐是身体受虐啊,他没有被打坏脑袋,为什么身体受虐,脑袋就变笨呢,这是什么道理?

所以,科学家就想要去知道这些孩子的大脑发生什么变化。结果对这些受虐孩子的大脑进行造影,一扫就发现,哇!受虐儿的脑袋活化情况跟正常孩子不一样,受虐孩子脑部不活化的情况非常严重。

怎么会这样呢?

科学家因而推测,零到六岁是大脑发展最快速的时期,很可能是当孩子脑部快速发育的时候,这些受虐的孩童因为受虐过程中情绪上承受过高的压力,促使他的大脑里面分泌出过高的压力荷尔蒙,一个叫做皮质醇(cortisol)的荷尔蒙。

这种压力荷尔蒙过量地分泌导致了孩子快速发育中的脑袋受到了严重的损伤,因而重创了他的注意力和学习能力。

所以,有些父母会认为孩子不打不成器,我一定要严格要求孩子,但事实上研究的证据却告诉我们,为了学习而逼迫孩子是完全不科学的做法。在大脑发育的重要时期,给孩子情绪上的安全才是最重要的。

而后续的研究更重要的发现是,孩子自己根本不必受虐,光是“长期目睹父母家暴”,意思就是孩子本身并没有受到任何损伤,但是父母长期感情不好,整天在家里吵架打架,这种家庭气氛很差的孩子,大脑也会出现类似的创伤形态。

所以,我做公开演讲的时候,常常跟父母们说,如果你真的爱你的孩子,你这辈子可以给孩子第一个而且是最重要的一个礼物,不是拼命送他去上培训班或送去做潜能开发,而是要先给他一对相爱的父母跟一个温暖的家庭。

如果你和你的另一半感情不好,让孩子长期处于高压的、不愉快的家庭中,其实你就直接在给孩子的脑袋造成创伤,那所有的学习就都不用谈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