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成长哲思想法

《被讨厌的勇气》——活出自由和幸福感

2020-04-28  本文已影响0人  艾睿刻聊心理

人的社会属性注定了我们脱离不了社交。同时在社交过程中,我们也都会或多或少的遇到问题,产生困扰。甚至,很多心理疾病都源于不健康的人际关系。这本《被讨厌的勇气》就能助你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并能让你活出自由和幸福感。本书是日本颇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岸见一郎研究阿德勒心理学的成果。可以说是一个大师为你解读另一位大师,所以书中的观点和方法大可以放心试用。

图片来自互联网

读完本书你能弄清楚两个事儿:1. 人为什么会感到不幸福;2. 如何获得“被讨厌”的勇气,活得自由和幸福。

1. 为什么会感到不幸福?
图片来自互联网

根据阿德勒的观点:人际关系,是一切烦恼和不良情绪的源头。之所以不幸福,很有可能是人际关系中有潜藏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借助心理学很难察觉到。看看下面的例子你就能对这类问题有感觉了。

书中提到一个患有脸红恐惧症(在陌生人面前脸红、恐惧到不敢说话)的女孩,一直因为这个毛病没有向一个心仪的男孩表达心意。但她表示过,一旦病治好了就表白。说到治疗,很多人会想到从病的根源入手,追问女孩的病是什么导致的。因为小时候经常受父母羞辱或责备,又或者因为其他不恰当的管教方式,导致了成年后都没法在陌生人面前表达自己。如果是佛洛依德,肯定会认同这个观点,因为他主张人的心理问题都能追溯到过去的某些经历,尤其是小时候的经历。很多人买账这套说法,但是阿德勒并不赞同。因为,如果一味靠过去的原因来解释事物的现状,会让人们有种感觉,现在甚至未来都是由过去的经历所决定的。阿德勒正在此类问题上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放弃了对佛洛依德的追随,并第一个对佛洛依德理论体系提出了质疑。

阿德勒认为:你始终可以自己做选择。简单讲,你的人生过成什么样,都是自己的选择,跟别人没有关系,与自己过去的经历也没有关系。不论什么时候,你都能做出选择。很多时候,你觉得自己别无选择,是因为你放弃了选择和改变,哪怕是下意识的放弃。

说回刚才的脸红恐惧症的例子,女孩多次尝试都没法治好脸红综合征,不是因为还没有找到合适的疗法,而是因为,她“选择”了不让这个病治好。因为她当下最害怕、最想逃避的是被自己喜欢的人拒绝,以及因此带来的打击和自我否定。但有了脸红恐惧症这个“挡箭牌”,她会安慰自己“要不是因为这个病,我肯定能表达自己的心意,并最终跟喜欢的人在一起”。给自己不鼓起勇气表白找到了“无可辩驳”的理由。即使表白后被对方拒绝,也可以抱有“都怪这个脸红的毛病,不过没关系,等病好了我就能拥有爱情了”一类的想法。真是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绝好“武器”,所以她“选择”了不被治愈。虽然这个病不是她想象的,是真实存在的,但“治不好”依然是她的选择。

之所以有人这么做,就是“避免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受伤”。为什么呢?试想一下,要实现“不在一段关系中受伤”这个目的,大多数人会怎么做?很简单,只需要变成一个只看自己的缺点、尽量不介入人际关系的人就可以了。如此一来,只要躲在自己的壳里,就可以尽可能少地和别人发生关联,万一遭到别人的拒绝或者伤害,还可以用这样的理由来安慰自己:因为我有这样的缺点才会遭人拒绝,只要我没有这个缺点,也会很讨人喜欢。可以说,只要选择把自己的不幸当做武器来用,那人就会一直需要这种不幸

书中还提其他类似的现象,比如“自卑情结”。这些想法都陷入了“因为A,所以我不能B”的思维陷阱。不过,大家不要误会“自卑感”,阿德勒认为,自卑感是很正常的心理活动,人人都有。自卑感还是人不断进取的动力,以此弥补自己与他人的差距。但“自卑情结”不同,它是不进取的借口。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读者,都能谨防掉入上述的思维陷阱。告诉自己:不管什情况,我们都能自己做出选择,而且这样的选择还与他人和自己以往的经历无关。因为用逃避的方式永远解决不了问题。暂且不论阿德勒与佛洛依德谁的理论才是真理,至少阿德勒的思想能够帮助我们鼓起勇气面对生活。

2. 如何获得被讨厌的勇气,活出自由?

解决问题的核心是构建“内部自尊”体系。简单讲就是,对自己的判断不依赖其他人的评价。如可做到?可以通过行动和心理两个角度入手。

1. 行动上,把自己的事(课题)和别人的事(课题)划清界限!不干涉别人的事,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事,至少不因别人的干涉影响自己,尤其是不影响我们对自己的评价。

先从一个常见的现象说起:孩子不好好上学,沉迷于打游戏。如果你是家长,会怎么做?你多半会想尽办法让他学习。上辅导班、请家教,有时候也免不了家法伺候。结果可想而知,除了激化矛盾,解决不了孩子不爱学习的问题。当然,也会有家长把心思花在引导孩子的学习兴趣上。

但从阿德勒的思想出发,这都不重要。你首先要考虑的,并不是“怎么才能让孩子学习”,而应该是:孩子学不学习,这是谁的事?不好好学习的后果是孩子自己承担,因为这很可能影响他们后半生的生活质量。但是,实际生活中,孩子成绩不好,家长比孩子着急。考出好成绩,家长比孩子都高兴。时间长了,难免让孩子觉得他们是在为家长学习。这就彻底把谁该为学习这件事负责搞混了,不能对症下药的“处方”,肯定收不到好的“疗效”。

前面提到了阿德勒的观点,一切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可以进一步总结:人际关系造成的烦恼,其实都源于对别人课题的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干涉。只要能够进行“课题分离”,划清自己的事和别人的事之间的界限,人际关系就会发生巨大改变。这也是活出自由的前提。

不过,划清界限的目的不是撇清责任。比如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应该从替孩子操心转变成随时为他们提供帮助。在了解孩子的基础上,对他们进行保护。但在孩子没有向你求助的时候,不去指手画脚。这就是课题分离,它是建立内部自尊系统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一个很具体的行动指南。

2. 心理上,人类作为一种社会性动物,天然就喜欢得到认可,没有人喜欢被讨厌和排斥的感觉。做个思想实验:如何做到不被任何人讨厌?最有效的答案一定只有一个,那就是看着别人的脸色,并对你能够接触到的所有人表示忠诚:我会努力让你感到满意。最后形成讨好型人格。

假如真的这么做了会怎么样?事实是,你不可能让所有人满意,当初出于讨好的许诺很容易被拆穿,因此得罪了更多人。或者你拼命努力满足了大多数人,但是没有时间和精力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不论哪种结果都是我们不想看到的。问题出在哪?就是没有认清一个事实,想要不被任何人讨厌是不现实的!阿德勒心理学否定追求他人的认可。他认为,正是对别人认可的追求,扼杀了你的自由。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他人也不是为了满足我们的期待而活。如果一味寻求认可,在意别人的评价,那最终就会活在别人的人生中。所以,真正的自由,就是能够有勇气被别人讨厌。

这不是鼓励我们要“讨人厌”,而是清楚知道“不想被人讨厌”是我的事情,但至于“你是否讨厌我”,和我无关,那是你的事。想要行使自由,就需要付出代价。而在人际关系中,自由的代价,就是不被别人(或者说一部分人)接受。

3. 如何获得幸福感

虽然阿德勒认为,人际关系是一切烦恼的来源。但阿德勒也说过,人际关系同时也是幸福之源。人际关系带来的幸福,可以是“低级的幸福”,也可以是“高级的幸福”。

低级的幸福,是在人际关系中比较得来的。比如,上学时学习好;工作以后工资高,房子比别人的大,车比别人的好;有了孩子,孩子比别人的优秀等等。如果你通过这些比较优势获得幸福感,那只能说这种感觉不高级。因为它不能带给你真正的快乐,有比较就会有输赢,比较优势不会一直都在。甚至你换一批比较对象,原有的优势瞬间就没了。这就是为什么,收入不错的人搬进了富人区以后抑郁了;高考的省状元到了清华、北大后抑郁了是一个道理。

而高级的幸福,来自人际关系中的“共同体感觉”。这是阿德勒心理学中的关键一点。简单讲,“共同体感觉”就是一种持续的贡献感。在家庭这个共同体中,你的幸福来自于被家人需要。在单位这个共同体中,你能够为公司创造价值,也能感受到幸福。这就是为什么,经常看到有些人一旦退休便立即没有了精神。因为他们不再被需要,也就没有了在共同体中的“贡献感”,进而感觉不到幸福了。

但是要注意,阿德勒强调的贡献感,依然与他人无关,阿德勒反对为共同体牺牲自己。这种幸福感虽然是在这个共同体中得以体现,但最后让你感到幸福的结果依然与他人无关,因为你的幸福感不来自于他人的肯定或者回报。

总结:

想要活得自由和幸福,就要建立“内部自尊”体系。从行动上把自己的事和别人的事划清界限,从心理上接受不能满足所有人的事实,并鼓起勇气接受别人的讨厌和否定。最后,在人际关系中通过持续贡献获得来自“共同体感觉”的高级幸福感。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