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的你,请别放弃
对于《少年的你》,编剧王力扶有很高的评价,她认为这个电影不仅仅是一个关于校园霸凌或者校园初恋的故事,而是一个关乎舍生忘死、性命相赠,对生命价值给予判断的故事。
我不是第一批走进电影院的观众,甚至在口碑发酵后很久才买票去补课。原因很简单,它的第一波宣发显然是精准投放向粉丝群体,它的第一眼卖相注定是所谓的顶级流量裹挟话题,年轻粉丝制造的票房和打分再高也是泡沫。甚至预告片里的那句“used to be和was都有曾经的意思,但used to be有一种失去乐园的感叹”,也让我心有戚戚,生怕这是一部为赋新词强说愁的老套青春片。但也正因如此,它的卖点与其社会性得以严丝契合,因为片子最大的意义,正是吸引年轻人走进影院,真正零距离地直面这个与他们如此贴近、又如此沉重严肃的命题。也许其中的一部分人,会因为这个电影而被改变。
有了明确的下游消费群体,要拿到龙标还要看总局的意见。校园霸凌允许呈现的尺度是怎么样的,描写高考、描写自杀、描写复读班这样的敏感题材,应该怎么拍才够真实有力度,同时又不被pass掉。总之一句话,怎么能拍一个不虚浮、不犯蠢、不自以为是、能让所有人接受和相信的故事。
一个年轻的经验并不充分的香港导演,经过一连串的撤档换挡又在零宣传的状况下突降上映的成片,最终保留和呈现在大众面前的难能可贵的版本,这所有幕后故事本身就足以让人热泪盈眶。片子里太多近在咫尺的人物和赤裸裸的现实,没有装腔作势,没有睁眼说瞎话。
一个把自己的人生活成笑话的失败的母亲,今天做微商,明天打麻将,东躲西藏,把十八岁的孩子丢下做债主的挡箭牌,一心盼着孩子读大学找工作挣到钱来拯救自己一地鸡毛的drama。延展一下,哪怕陈念毕业年薪百万,都堵不住身后这样的无底洞。越细想,越绝望。
小北是有今天没明天的男孩,孤独又麻木,混得一天算一天。被遗弃,被剩下,被羞辱,就是他的日常。炼狱里过了这么些年,他还是做不了一个坏人,还是做不到对弱者无动于衷。最终,一个可怜人,拼得自己堕入黑暗,也要救另一个可怜人。
复读班里没有朋友,只有对手,独善其身已是厚道。凭空多出来的这一年,没有什么昔日同窗,唯“雪耻”二字。这一群明明是孩子年纪却千疮百孔的少年,大概也是我们见过对普通高三学生生存现状最有野心的一次表达。
一切事情,为高考让路。一切纷扰,高考后再说。至亲去世,父母离婚,家庭变故,什么都没有那一场考试重要,都是会分心的“杂事”。家里有一个高考生,一家十来号人都需要“助攻”,要么瞒住,要么闭嘴。这就是盛行整个国家甚至整个东亚的“高考文化”。哪怕杀了人,警察叔叔,能不能等我考完再说。
一个新生代香港导演,一个外来者,对于中国内地的观察和表达,力透纸背,触目惊心。真的难,曾国祥想讲的太多了,首要就是尺度的把握和审查的压力,还要考虑未成年观众的理解能力,甚至,男主角易炀千玺在此之前还没有过真正的代表作和富有层次的人物塑造,他作为演员的自我修养能否担纲这个角色……太难了,这样的创作,宛如刀尖上的起舞。
说到演员,周冬雨自然是一如既往的好。但这是我第一次看易炀千玺的电影,之前对他的印象是年纪轻轻下过分的心事重重。可以想象,年少成名、毫无隐私、早熟、公众和舆论的过分关注、无时无刻在团体中的被比较,和普通同龄人比起来被异化到什么程度只有自己清楚……国外多少童星等不到成年就先走向自毁。
但他的小北完成度很棒。不仅仅是那些浓墨重彩的大量特写、渲染强烈情绪的眼神,就看那种没有太多“用力感”的段落,这才是考验演员成熟与否的部分。虽然故事情节密度很大能量很高,但无论是高能段落还是过渡段落,他处理得都不错,而且导演特别懂得让他扬长避短。
全片最好的表演我认为是吴越。她把这个母亲所有的维度都给到,无能、神经质、自私、甚至一点无助。难以想象没有她的“混蛋”,陈念的命运还能否让观者如此揪心。
《少年的你》是一个让人不忍心多挑剔的电影。它能够在夹缝中做到这个程度,收获如此级别的票房和话题度,引发如此多的制度反思,并代表中国香港申奥并时隔十八年拿到一个提名,这一切,已经是中国现实题材电影的一个大团圆结局,不能要求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