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之言】——历史如何?
文/淡羽墨客
图/来自网络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或许所有人都听说过这句话,而西方也有一句话“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想对应。是的,每个人的角度不同,所看到或听到的历史都不同。那么为何同一个历史会产生这么多不同咧?
首先我们要知道何为历史,或许用一句简单的话可以指出:所有过去发生的事。比如你刚才努力干完的事情;比如上个月世界上发生的所有大事;再比如一些记载在书上的事件。而这些无论大小还是久远与否,都是过去发生的事,也就是历史。
![](https://img.haomeiwen.com/i14883031/efba2c7322c17e20.jpg)
哪这些其中的事本就是一件事,为何会变成几个不同的事情咧?而这就牵扯到历史的本身与记载的过程了!
对于一个过去发生的历史事件。在事件发生的时候它便是原本的它,不掺杂任何的外在观点和个人情感的因素。比如我们前面做的事,对于事情进行时没有任何外在的议论。史学研究方面把这件事,称为事件的真实史料。
在事件发生的同时或是之后,有人看到或听到后记下来的东西不再是原本的它。如我们用摄像机拍下来,因为我们角度的不同便不会发现一些没拍到的细节。就像上次“重庆公交坠江事件”。如果只看外部监控,我们会觉得不过是技术问题引起的车祸。而通过多方位的监控资料则明白了事情的原尾。又如我们用笔记下来,也会因为记录的详细与否而发生理解错误。就拿《春秋》中记录的话“晋赵盾弑其君夷皋”来说,从表面看而不查询详细记录,我们会理解为是赵盾杀了他的国君,而深刻的查看了我们便会看清其中原尾。而对于这种事情发生时或之后的记录,史学上把这类记载称为第一手历史资料。如各朝的起居实录和手写日记等。
在事件发生后很长时间,后人将一些重要的事情抄记,同时把无关小事一笔带过。如同每个人的人生传记,只记录了这个人的重大经历。又如某一个朝代的史书,只记录了一些关键性的大事。而这种后人整理的历史文献或传记,史学上称其为第二手历史资料。如二十五史和一些名人的自传。
在事情发生千百年后,有的人为推广一些历史典故或是一个时间段的历史,将其有条理的整理成册或是翻译整理通顺。如同一个家族的简述史,前后顺序明确时间跨度大。又如读起来逻辑缜密的白话历史书籍,带有个人观点评判的内容。这类符合历史记录并带有个人观点的书籍,史学上称其为第三手的历史资料。如《资治通鉴》与一些白话讲史的作品。
在前面众多史料成书后,有些文学家或是集注家,根据自己的喜好截取其中的内容或是引用。如根据别人经历写成的传记,虽不完全却含有一些细枝末节的历史。又如对有些历史夹带个人色彩的杂记,虽总体上符合历史大事件,但对细节不注重的记载。这类的脱离历史但又含有历史片段的书籍,在史学上称为第四手或是五手的历史资料。如各种杂记和闲录。
而那些只截取历史中皮毛或是纯粹的生搬硬套,只讲救把自己观点传播和推广的小说和影视节目。虽有几处符合历史,但整体上完全不符合或是不尊重历史。这种全凭个人情感和观点硬写出来的作品则被称为无用资料。
从历史的记载我们不难看出,我们看到的不同说法或记录都是所看待的角度不同,深浅不一的原因。也就有了那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形容。
![](https://img.haomeiwen.com/i14883031/4ed316c7e08c247e.jpg)
那么问题又来了!这么多说法或者记载,哪一个才是真实的历史咧?
其实没有一个是真正的历史原样,因为从最开始的记录里就明白。历史就好比是一件物品,我们所记录下的内容都是它投射的影子。对于历史的原本面目我们只能是接近它,去触摸出一个与它最相像的样子。
因此我们在阅读历史时,要想做到无限接近历史真像。要做的是从记录远近,对外态度的正反,本国与敌国记载的双向等等多方位多角度的去认识和分析。只有这样碎片化查记,多角度对比分析,才能找出自己所判定的历史真像!
当然这未必是历史的真面目,只是我们认识的历史真像!所以太史公司马迁说自己的《史记》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历史是一条多变的江河,就看你是否能从中打捞出什么,愿意打捞什么。
历史是一卷厚厚的书卷,只看你愿意相信它哪些文字,记下那些教训。
历史是一扇通透的窗户,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的深浅,也能看到别人的伪装。
历史如何,看全凭自己看待!
——2018年12月5日记于成都
【无戒90天写作成长训练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