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读后记2023.05.21
2023年第43本读完的书——《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 作者:菲利帕·佩里
育儿书读的很多,读来读去,发现育儿的底层逻辑无非是理解、关注、支持、信任与等待。只是很遗憾,“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当然,这么说并非觉得没必要去纸上获得,只是感慨这身体力行需要的时间仿佛有些超乎自己的想象。如此说来,育儿育己就不难理解,因为对自己要求的进步本就是进无止境的。
我相信,绝非只有我才害怕自己孩子的将来和自己一样,也绝非只有我才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和自己用不一样的方式长大,然而事实却是,我们用与上一辈们同样的方式渴望培育出与自己不同的人,这似乎有些可笑……当然,这并不因为我们还未意识到这一点的不可能,而是要用一种自己从未得到过的教养方式去教养子女是一种极大的考验与挑战。
我们大多数人,不过是用自己被对待的方式对待他人而已,育儿方面亦是如此,我们不过是在用自己被教养的方式教养子女而已。但是,我们已经成年,走过的路,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今后该怎么走。而对待育儿,自己如何被教养已成为过去,谁也无法改变,自己曾在育儿过程中犯过怎样的错也不必耿耿于怀,因为重要的永远是现在和将来。正如书中说的那样,比起关系的破裂,学着去修复才更值得和需要我们重视。
这本书中,大篇幅的都是在讲重视孩子感受的重要性,可是,我认为,对大部分的父母而言,首先要谈的不是“否认孩子感受的危险性”,而是认为“感受无足轻重的重要性”……于为了生活而疲于奔命的父母们而言——感受,什么鬼?考虑这种不切实际、看不见摸不着的问题不是浪费时间、没事找事吗?我不也是这么过来的吗?然而,所谓的“我不也是这么过来的吗?”从来都不意味着是正确的。
育儿不易,不仅因为先要育己,还因为它没有也不会有一套完美无缺又一劳永逸的标准答案,而要将所知道的一切落实到行为上更是一场对自己诸多方面的能力的考验和挑战(尤其是心理不得不面对和承受的种种转变)。不过,没有完美的父母,孩子也不需要,也没有完美的孩子,我们不必因为孩子不完美而反复质疑自己那些已使用过的教养方式,因为不厌其烦的自我否定和怀疑无益于自己的改变。在这个状况百出但却又足以丰富自己的育儿过程中,能做到不放弃以及时刻调整自己就已经很好。
我曾多次在心里暗暗发誓,我一定不要成为我母亲那样的母亲,然而很可悲,我也许有意识的避免了那些肉眼可见的行为,但实际上自己却一直被那些从母亲那里承袭而来的无意识行为的影响,当我在大女儿身上反复看见那些令我暴跳如雷的行为我便意识到,那些让我怒不可遏的行为,实际上是我都是我曾经有过的,而她的再犯,让我想起了曾经那个因为犯错而受到嫌弃的自己,这让我不安和恐惧,仿佛我又回到了那个被嫌弃的地方。
而最近和大女儿之间频发的“拉锯战”(或许只是我这么认为吧),正是在提醒我我去面对内心的那个自己,所以其实我会很庆幸,还因为问题的爆发是在提醒我“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在很多人眼里,我似乎是值得被羡慕的妈妈,因为我的孩子都“很好带”,乖巧懂事是她们最显而易见的特点。
但是,友情提醒一下,首先,别人看到的,只是我选择让别人看到的;其次,所谓的“好带”是有期限的,我们必须为这样的期限过去后的教养过程打下良好基础,更何况,从来都不是因为孩子好带而不需要花费心力,而是因为花费心力了孩子才好带;最后,请正确区分“好带”与“顺从”。
再不知好歹的说一句:现在的管教方式有多简单粗暴,将来就有多大可能收获一个充满对抗和敌意的孩子。所以我很清楚的知道,现在需要在大女儿身上付出的所有努力,不过是在为曾经自己那种粗暴无知的教养方式买单而已,不过幸运的是,我的觉察来的不算晚,我的道歉也真心诚意。
最后,我要不断提醒自己,我的孩子们,已经做的很好了——自省,行动……唠叨完毕![捂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