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的启示---把自己打造成硬通货
近期,重新读了张宏杰先生解读的曾国藩,虽然之前也已经反复接触过了好几次,但这次读又对曾的人生智慧有了不同的感悟。
曾国藩的人生经历可谓是传奇,奇的地方,一是天资不慧、出身寒门,然后日后却能建功立业,成为封疆大吏。二是功勋卓著,平灭太平天国,还能以一个汉人的身份在等级严明的大清获得善终。
那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其中很大的一个原因在于:
做减法的同时把自己打造成了“市场上的硬通货”。
一、少则优多则惑
要说曾国藩的人生转折,就不得不提他的47岁,当时的曾国藩算是人生的最低谷,饱受同僚排挤、皇帝不信不说,又恰逢太平天国天京内讧,势力直转急下,一下子失去了自己的重要性,顺水推舟被咸丰帝剥去军权,回家丁忧守制两年。
遭遇到这次人生滑铁卢,曾才开始深刻反省自己大半段人生,我们知道,所谓乐极生悲、穷则生变,一件事好到了极点,就要开始变坏,而一件事坏到了极点,它也就要开始变好, 一个人最大的变化,往往都是遭遇艰难困苦之时。曾国藩又一次印证了这个客观规律,两年的反省,让他性情大变,和之前判若两人,真正开始走上了内圣外王之路。
而这两年的炼心,简单点说,就是曾国藩对自己的人生进行了减法。所谓少则优,多则惑,曾开始洞悉了这个道理,把之前看不惯的都开始放下,把之前不能理解的,都开始理解。提高实力的同时,放低自己的姿态,平和的接受这个世界是不完美的,只要结果大差不差,过程得失都可以适当性忽略。
这种减法,事实上就是一种自我反思过程,又是自我思考的一种升级过程,表面是减法,但是深层次来看是在规划,规划一条简单的人生路线。而在这条人生路线上,因为简单,所以方向不多,清晰明朗,纵使路上遭遇再多的困难阻碍,也终归会走到属于你的未来,这是一种精简的智慧。
事实上,当我们想要把一件事情做好时,一定就会出现无数的细节需要优化,好像永远不可能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如果我们光抓着这些细节不放,事情就很容易被搁置下来,并且迎来各种各样的阻力。
但如果我们把事物的主体给抓出来,只做最简单的重点,就很容易把事情做成。
二、把自己打造成硬通货
曾国藩在他的人生旅程中,有意无意的做对了一件事情,就是逐步把自己打造成了“市场上的硬通货”。
对于硬通货的理解,我想应该是:
即使两个完全不认识的人,在相互之间不知道不熟悉的情况下,然后也可以依据它进行很好的合作的基础。
这个如果放在我们今天的市场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品牌。每个人的品牌是可以穿越不同的时间和空间的载体,即使没有合作过或者初次合作的人,只要听到你的这个品牌也立刻可以获得相关的信息,并且最终促成合作,形成所谓的品牌溢价。
它的好处就是,能大大降低了市场的复杂度,而转为相对简单的原则,常让市场以及市场合作者之间有更加高效的互惠互利的合作。
公司有公司的品牌,个人也有个人的品牌。
对于我们个人来说,每个人的价值观就是自己的品牌,也可以说是市场之中的硬通货。
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即使不认识对方是谁,也可以对于他价值观的了解以此建立对他的基本认识认识。虽然可能这并不是绝对的可信和准确,但是在复杂的情况下,这通常是一种简单可操作的标准选择。同样,我们可以在合作的过程当中,通过不断地矫正自己的程序,从而让最终的结果更接近正确性。
所以我们常常听说,你可以骗一个人一次两次,但是你无法永远欺骗他,这就是说硬通货是我们通过长久建立起来共同信任的载体。这个是需要我们身处其中每个人共同遵守的原则,而一旦你丧失了这个硬通货,那么你将在整个的市场上寸步难行。
曾国藩在一百多年前,通过不断对自己的内心修炼和外在实践,成功的打造了自己的个人品牌,最终成为了“市场上的硬通货”,把和别人合作的成本变的非常低,导致做成事的几率也就变的非常大。
而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也可以运用这样简单的原则,来经营自己的人生。虽然不一定达到内圣外王的境界,但最起码不至于把人生陷入贫瘠,而就算是处于很不利的环境,也可以通过勤奋的努力,让自己最终肥沃起来,难道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