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如幻月,若即若离花
写在前头的话——因为是学生,所以我尽量避免关于情情爱爱的话题。有些实在不是避免,抱歉抱歉,请介于这是观后感呗.
一直觉得,如果没有足够的物质去远方,那么我就应该用书与电影增长一点儿眼界 。
《胭脂扣》是90年代通俗文学的代表作品。通俗文学在香港的盛行风靡,和香港的工业化进程几乎同步。那个年代导演拍的是人性,现在只是金钱交易,颜值撑起框架。那些没头没脑随众的大众,疯狂的宣传那些毫无营养又水又烂的片子。
再看《胭脂扣》,泪水依然泛滥成灾。好比上一次看《泰坦尼克号》,宛如做了一个冗长的梦。
说来也怪,我竟把陈振邦和阿尔芒情不自禁的想到一块儿去。把如花和玛格丽特想到一起。「注:玛格丽特和阿尔芒是小仲马的小说《茶花女》中的主人公.」
他们有许多共同点,能够因为爱情放弃很多,这是很多人不能做到的,对于感情一旦确定就忠贞不渝,特别是陈振邦,能够放弃生而投奔死,这是很少的人能做到的。
如花和玛格丽特,都是风尘中的女子,但是他们的人格魅力深深感染着我,两个弱女子,面对自己渴望的东西,奋不顾身的去追,为一个人,千千万万遍。李碧华张爱玲等人都受曹雪芹的影响,他们笔下的人物个性鲜明,是来自字里行间的鲜活。
陈十二少,「上文陈振邦]一个纨绔子弟,再一次刷新了我对感情的观念。
他一个久经风月场的富二代,年少多金,风度翩翩,貌似潘安,要什么样的女人没有?
可是他偏偏看中一个无论身份地位都与他悬殊的妓女。
如花不算貌美,“如花”这个名字甚至有点俗气的味道。但是她笑靥如三月春花,孤独冷艳的气质,姣好的身材令我倾倒。她虽是妓女,但却和其他人不一样,她的骨子里有一股傲气,带着桀骜不驯的宠辱不惊。梅艳芳把这个人物塑造的极其丰满成功。
如花就像陈振邦为她提的词那样——如梦如幻月,若即若离花。
镜花水月,镜中花,水中月,本是一场虚幻。她给人带来的感觉就是如此的遥不可及。
这样一个美艳绝伦的女子,我要说她自私么?
如果一个人为我干一些别人眼中很美好的事情——包括逃课,很冷的天气在外面等我很久......【介于学生,只能说这两个,要不然就捷越了......】,我会以为那是惊天动地的大事,感动的不得了。
那就更别说为如花有勇气吞鸦片自杀的陈振邦了。
而如花到底还是不相信他,她知道他懦弱。因为他是陈振邦,曾经是阔少爷,她不相信他能放下那么多金钱和她相约另一个世界。
她给他喝安眠药。
这种自私我不知道如花的心理最初是怎么形成的。无非有两种——先天性和养成性。
先天性就是说她本来就比较有这样的性格,在骨子里流传,镌刻,但有被纠正的可能。
养成性是最可怕的,同时也是无尽的,人心就好比万丈深渊,深不见底。
最通俗的例子就是我写小说,最初有十个支持我的人,我内心特别激动,开心到要飞起,无法言语的兴奋。后来二十个,三十个......渐渐的,我就不那么高兴了。到最后的200个,我内心毫无波澜,我才发觉到这个数据已经不能满足我内心的欲望和野心了,也就是这个时候,我意识到人心多么可怕,简直是填不满的无底洞。
如花是风月场的女人,还是头牌,听惯了甜言蜜语,看惯了男人们为她所做的惊天动地,所以当陈振邦决定为她自杀的时候,她内心也是波澜不惊的,在她的内心里,她觉得这是正常的,有人可以陪她去死,只不过这次因为她死的人恰好也是她爱的人。
但是这在世人眼里却是荒谬绝伦的事,说她自私,说她自恋,说她婊子无情。但是想想如果你生活在那个年代,天天听着甜言蜜语,身边一群男人围着,为她做一些荒谬的事情,只盼她笑靥如花。为她做许许多多普通姑娘羡慕的事情。她看尽荣华富贵,明白人间丑恶,历经生活百态,受宠于一身,别人能给的宠爱,陈振邦也可以,只是要在这个过程当中加上一份刺激和新鲜感。陈振邦和别人不一样,他为如花提词——如梦如幻月,若即若离花。把用稀贵的木材做的床从楼下吊到楼上,全程没有人用手搬动。
那可是男尊女卑的社会啊!当你经历过她所经历的种种,那么你,在那个时候,一个人的死去,又算什么呢?
因为我没有经历过她的经历,所以陈振邦的死我不会不感动。
所以我觉得如果要彻底评价一个人,要细看从头,慢慢分析,才能在了解与理解中更好的认识他。
我更敬佩的是陈振邦,养尊处优,过惯了锦衣玉食,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在如花和陈振邦因为他的父母不同意而搬出去住的时候,穿衣服都要如花帮他。
他躺在床上抽大烟的样子,有一股堕落、萎靡的老态。
两个人告别了安富尊容,过起了纸醉金迷的生活,两个人都抽大烟,还不懂得怎么赚钱,钱自然花的很快。
而这个时候也是对陈振邦最大的考验,一般少爷都是经不起什么考验的,但他竟然挺住了,令我愕然。
——跑去做下贱的戏子。
你呢想象一个曾经养尊处优的陈十二少,也沦落到做戏子吗?这不是最让人惊讶的,最惊讶的是他的家里放着几座金山银山。
很多姑娘说宁愿嫁与匹夫草草一生,也不入宫门王府半步。
也许是因为在贵族里这样痴情的男子甚少。
到底吃的盐越多,看东西越透彻。
陈少的父母,早就明白陈振邦和如花的地位悬殊,也不愿承受世袭的嘲笑讽刺。
你也许会想陈振邦的父母太过肤浅,但是很现实,总之现实最大,就上天的安排最大一样。你的纸上谈兵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
两人因为生活太过拮据,没有养家糊口的本领,在贫困中挣扎。最后终于决定阴世之约,吞食鸦片殉情。
陈振邦在吞鸦片时明显犹豫了一下。他本就带着少爷的懦弱,面对死是惧怕的。
而如花则带给我的感觉是安乐死前的安详,没有太多面对死的恐惧。她说——振邦,不要怕,我们一起死。
也许生给他们带来太多痛苦,这是金钱不能化解的。于是选择死。
如花吞下鸦片时的从容不迫,连同她的经历告诉我的是——死没有什么恐怖,一了百了,生才可怕,要面对可怕的贫穷,无尽的烦恼,世间的浑浊。
在我眼里好像世界是没有光的。要什么时候能看到他的光呢?是前世,还是......下辈子?
这根本不是我矫情,而是我一颗敏感悲观的心所看到的世。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由小看大,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都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吞了鸦片、喝了几杯安眠药的陈振邦被救活,与如花已是天各一方了。
50年后香港已经翻天覆地,曾经的石塘咀也不复存在。只是在阴间等了50年的如花,那份期待十年如一日。
但他做了什么呢?
娶了表妹,抽大烟把家产败光。
到了迟暮之年,他当年的萎靡堕落的老态,如今是名副其实了。
老了之后在一家电影场跑龙套的陈振邦,仍然吸鸦片,炫耀着自己曾经的风流韵事。
可他已不再是那个优雅、俊逸的陈十二少。他过着最底层人的生活,吸着大烟,怀念着前朝。
一生经历大起大落,从最高处走向深渊,有过和一代名妓的爱恨纠葛。不得不说也是传奇的一生。
当如花找到老了以后的陈振邦,曾经气宇非凡的爱人,变成了被鸦片吸干抹净的老头。心中也有一番感慨,一番心碎吗?
她那时或许心没有寂灭,没有欲绝,相反的,或许她在阴阳两间所有的经历的光阴里,她的内心从来没有像这样平静过,她心中有了答案,迷雾终于散开了。她或许幻想过当她知道他偷生时,会发怒,会生气,但她没有,那一刻她心中明白了一切,什么都不重要了,她没有什么可以留念的了。
她靠近陈振邦,轻声唱起曾经他们第一次见面唱的歌。那时候琴瑟在御,岁月静好。
她拿出那个陪她50多年的胭脂扣,交到陈振邦手中,说:“十二少,谢谢你还记得我。这个胭脂盒我挂了53年,现在还给你,我不想再等了。”
说完,她转身走了。穿着30年代的旗袍,踏着去往新的命途的老鞋,离开了。
她等了他那么久,却无果。
接着陈振邦拖着老旧的身子去追那个爱过的女人。随后歌声想起,那是永远回不去的岁月.......
“原谅我,如花,原谅我.......”陈振邦一摇一摆的走着说。
“又留下我,让我受罪......”在纷杂的歌曲里,我听到这句话。
或许他一生也没闲着,或许他一辈子都在自责。他是死过一次的人,对死有着异于常人的惧怕。再加上他从前的懦弱,他不再死而选择苟活,背后也是有原因的。
一生爱恨纠葛,在世间难逃避命运。
他们的定情信物,也是片名——胭脂扣,是在陈振邦跟随父母回陈家的之前送给如花,他太爱这个女人,连哭都要在她背后哭。
当如花把胭脂扣还给陈振邦,就说明他们的感情不再阴阳相隔,也不是在阳间肆意。是一切都随着胭脂扣的掉漆而褪去。
从胭脂扣开始,从胭脂扣结束。
成也胭脂扣,灭也胭脂扣。
是日地间有忌妒者,故意捉弄,叫分和无常,叫缘份缥缈,半点不由人?
在思考人生时我悟到——其实,爱情就是等待,等待一种感觉,等待一个谜团,等待结束,等待最终,爱情终究不会有迷人的最终。
世间的一切本但是镜花水月,包括你们眼中神奇的爱情。
镜中花,水中月,本就虚幻,本就渺茫。
曾经再锥心刻骨的感情,到最后也不过是一场梦罢了。
然而还是有那么多痴情人,像飞蛾扑火。
但我想,飞蛾扑火时,一定是极快乐幸福的,幸福的扑向那——如梦如幻月,若即若离花的迷雾。
PS:发现写多了观后感,做阅读也得心应手起来,特别是记叙类的,可能因为分析太多情节的缘故吧。可以抽出一点时间看一部电影,一本小说,慢慢剖析,对你有好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