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的学习,只是娱乐而已

2019-06-21  本文已影响0人  生猛老会计

01  万物皆可娱乐

YouTube 上有一个让人摸不清头脑的直播

进入直播间,你会看到一位帅哥主播,他既不唱歌跳舞,也不说话,甚至不与观众交流。耐心看下去你会发现,在长达十几个小时的直播画面中,他只做一件事——全神贯注地看书学习。

这真是一个万物皆可娱乐的时代。

02  无知即极乐,认知即痛苦

可是,学习真的能成为娱乐吗?

或者说,真的可以学习与娱乐两不误吗?

答案让人沮丧,大部分人是不可能做到学习娱乐两不误的,即使你学习的内容就是娱乐,如要真正学习到东西,你就必须经历一个痛苦的,非常不娱乐的过程。

但是,我们很多人,在一种自觉不自觉的情况下,把娱乐当成了学习而不自知,以为自己是在学习。

吴伯凡说:无知即极乐,认知即痛苦。

真正的学习,其实就是认知升级的过程,也就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只不过,有一些痛苦非自愿,让人觉得难以承受;而有一些痛苦,因为自己兴趣或爱好所在,期待突破后的快乐,而变成了可以忍受的痛苦。

美国有一位教育从业者,叫迈克尔·瑞斯尼克,他写了一篇文章,《寓教于乐?不,我更喜欢好玩的学习》。

他反对寓教于乐,因为这样做的话,只是把艰难的学习任务包裹了一层糖衣而已,其本质还是被动的填鸭式教育。

他更强调一种好玩的学习,也就是通过一个学习者认为好玩的项目,在完成项目的同时,学习到所需学习的知识。

他在文章中提到一个小女孩通过“制造弹球机”项目,达到好玩和学习完美结合的例子(以下是参考阅读,可以跳过):

11岁的女孩亚历山德拉(简称德拉)对学校反应平平,但她喜欢计算机俱乐部——课外活动中心,在这里低收入社区的青少年(10-18岁)用新技术做一些富有创意的项目。当两个志愿辅导员(来自当地的某大学)组建了造“弹球机”的工作室时,她变得十分兴奋。德拉对弹球机产生了兴趣。她把木板条劈开作斜坡,并把斜坡插入小钉板。她趣味盎然地使弹球从一个斜坡滚到另一个斜坡,尝试着创造一些有趣的运动模式,而不让弹球停下来。当弹球从一个斜坡落到另一个斜坡,德拉高兴地笑了。随后,德拉在上面造了一个用蟋蟀控制的带小篮的传送带。她计划:弹球应该从斜坡滚落到篮子里,篮子随传送带移动,当传送带走到末端时篮子翻倒,球掉到另一个斜坡上。传送带怎么知道何时移动哪?德拉为这个传送带蟋蟀编写了程序,较高处的另一只蟋蟀会发出信号提醒它:弹球正在路上。传送带蟋蟀等待两秒,确保弹球已经安全抵达,然后开始移动传送带和篮子。德拉工作了好几个星期,试验了许多种不同的斜坡构造,调整了传送带移动的时机。她还尝试了一些新特性,例如,把铃铛放到斜坡上,弹球滚过时就会制造出丁零的声音。德拉下定决心要参加科学展览。在俱乐部辅导员的支持下,她整理了一系列照片,以展示建造弹球机的各阶段。尽管德拉从没有为她的项目写过一个假设,但她的老师最终还是妥协了,允许她把弹球机送去参加展览。让德拉大为兴奋的是,她拿到了全校两个一等奖中的一个。

他在文章中还说:

德拉的项目远非轻而易举:她做得很辛苦,而且某些部分对她而言相当困难。但挑战也是一种魅力。

设计师和教育家经常想把事情变得简单,他们认为学习者会被容易做的事所吸引。但事实并非如此。心理学家米哈里伊发现,人们在参与有挑战性但又不难得令人畏惧的活动时,投入程度最高。同样,西蒙也认为,“辛苦的乐趣”能够深深地吸引学习者。换言之,只要活动与他们的兴趣和喜好紧密地联系起来,学习者并不在乎活动的难度。

这就是学习——并不轻松,甚至是痛苦的认知升级过程。无论是寓教于乐,还是好玩的学习,都不能掩盖这个事实。

以玩游戏为例。

大概没有人会认为玩游戏也是学习。但是,谁也不能否认,玩游戏也是有一个学习过程的。

知乎上有一篇文章说到如何成为电竞职业选手,其中有一条就提到“高强度的训练”:

任何职业想成功都离不开勤奋,即使你拥有过人的天赋,也离不开艰苦的训练。

现役电竞职业选手,平均每天训练时间不低于十小时,强度高的甚至每天训练16个小时。

国内著名战队IG的王磊就表示:“一般是从早上醒来之后就开始训练,然后到晚上半夜才会休息,训练至少12个小时。”

相比于一般网友随便玩玩儿不同,职业电竞选手的训练也极其有针对性,一般来说每天都有固定的训练计划,例如从战术制定、基本功到与别的战队对练等等的训练科目,其中基本功的训练大量重复,非常枯燥难耐。

大家看看,这与我们学生时代的题海战术,有何区别?也就是说,即使是要把游戏玩好,同样少不了大量重复的刻意练习,何况其他。

所以,当你觉得学习很简单,轻松地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时,一般来说,你都不是在学习,而是在娱乐。

03  网上付费课程,是另类娱乐

这种娱乐,最典型的就是“得到”的课程。

估计得到用户会不同意我的说法。没关系,我也是资深得到用户,我在得到上也受益匪浅,但我还是要说,如果像得到宣传所说的,利用碎片化时间轻松学习,就是一种另类的娱乐。

首先,得到的各个栏目,基本上就是一个普及性的知识传播。

如每天听本书,一本书的精华内容,用短短的不到半小时为你讲述,只能说是让你知道一个大概,如真想学习,还需要把书买来,认真地研读。

即使是得到299的大课,用一年时间来讲授,依然是一种普及性质课程,如真想从中有所收获,延伸阅读,课后思考,定期复习仍然是必不可少。否则,在学完之后,你会发现能够想起来的,只是一些知识的残片。

其次,得到的付费知识产品,是有严格算法的,其目的就是将知识娱乐化,让你有兴趣听下去,让你对新的课程谷罢不能。

这一点,大家可以认真看一看《得到品控手册》,可谓是对读者的分析丝丝入扣,对读者的心理把握,也是精微细致。但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保持读者的兴趣。至于如何让读者学以致用,如何学到知道并做到,并不是他们的考虑范畴,至少不是现阶段的考虑范畴。

去年,薛兆丰老师与汪丁丁教授论战,汪丁丁在其文章《为什么付费买到的只能是三流知识?》中说:

自从去年罗胖儿和脱不花到湖畔居与我喝茶,我就开始关注他们的商业模式,而且至今仍提供道义支持。

可是,我无法忍受这一商业模式的折磨,它要求我反复改变自己的表达直到商业团队认为大众能够理解。我也试着为舒立(??)团队的同类要求折磨自己的表达,在夏威夷海边,但都失败了,我不可能背叛我自己。

古人之学乃为己之学,今人之学才是为人之学。我通知团队成员,我拒绝他们的模式。因为,这是昨晚我提出的“知识命题”,知识收费,罗胖儿提供的产品可以代表最高水平,也因此,那些折磨自己并因此使自己从勉强二流学者的水平降低到大众能够理解的水平即三流水平的人,分享知识收费的至少百分之五十收益。

且不说汪丁丁同志是否酸葡萄心理——我认为,要把他说的一流知识变成三流知识,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他只是做不到而已。

至少,从侧面说明了得到课程的大众普及特质。

说好听点,是拓展了得到用户的知识面;

说刻薄点,就是增加了得到用户的谈资而已。

当然,得到APP知识付费并不是说不好,而是说,得到APP各栏目内容,都是得到APP的产品,这些产品,都是经过得到品控手册的严格控制生产出来的,其主要目的,就是贴近消费者,生产出受消费者欢迎的产品。这一点无可厚非。

但是,如果你认识不到这一点,以为自己每天戴上耳机,跑步时听,地铁上听,闲暇时听,利用了自己所有碎片化时间来听得到课程,就以为自己在学习,那么,我想跟你说,你想多了,那只是在娱乐而已。

04  痛并快乐,才是真学习

或许你会不服气,我明明学到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东西啊。

是的,通过得到,你确实学到了很多东西,但并不表面你就知道了很多东西,从“学到”,到“知道”,再到“做到”,还有很宽的一道鸿沟。

这也是为什么有很多人觉得自己天天学习,生活工作却没有因此而改变的原因。——每天听一些付费课程,只是娱乐,跟你听音乐,听流行歌曲,并没有大的区别。

你以为的学习,其实只是娱乐而已。

得到APP的最大作用,其实就在于拓展我们的视野,让我们粗略了解一些我们从未接触过的知识,也让我们知道我们自己的知识框架中,还需要补充什么样的知识,从而明确我们的学习方向。

而一旦决定了我们的学习方向,得到APP中甚至还可以找到我们需要学习的书单。

至于学习,从这里才真正开始——那将是一个非常辛苦、非常痛苦的过程,但也许,又是一个快乐的过程。

痛并快乐着,才是真学习。

                                                      —END—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