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随笔记中华文学简友广场

可不可以给孩子的生活加些“糖”

2022-10-16  本文已影响0人  瑷可
图片来自网络

之前有个段子说:孩子听了父母抱怨996的生活太辛苦,突然对父母说,你们也太矫情了,我是711呢。

呵呵一笑之后,不觉替孩子们感到不容易。现在的孩子,哪怕才小学一二年级,都已经远远不止11小时用来学习了。

前两天在一个微信群里看到大家在讨论,有个城市一所学校里一天三个孩子跳楼自杀。学校不得不如实给家长们一封情况说明信,并希望家长们正面引导孩子;同时也立刻请了心理专家给所有的学生做心理辅导。

三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离开了人世。其中一个孩子留的遗言是:“我已经几个月都是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了,我太累了……”

群里的家长们几乎都“痛心疾首”地开始反省说,别太逼孩子了,学习也是要有天赋的,360行行行出状元,只要他身心健康就好。

其实这样的反省无处不在。只是好像大家都习惯好了伤疤忘了痛。

有个同事说,在她孩子三年级时,他们班上有个同学生病突然去世了。听到这个悲痛的消息后,她当时就觉得只要孩子健康就好,其它的随缘吧。可是不久之后,她依然恢复常态,给孩子报了很多培训班,周六语数外,周日篮球课。

我说你不给孩子留一天周末吗?她回答说,篮球课只是运动而已,不算是课,就当锻炼身体。听起来好有道理的样子。

那孩子只剩一个下午来做学校作业,他能有过周末的愉快心情吗?

先不说其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试想下我们成年人,辛苦上了一天班后,你想不想有一段完全不被安排打扰的时光。上了一周后,你是否期待周末约约好友聚聚,或者出门逛街购物,做些工作日没法完成的事情。

我们是靠什么在支撑难熬的日子,是希望。

你把孩子周末可以放松的希望都破灭了,他的日子还有什么盼头?他才只是个孩子,正是喜欢玩乐的年纪啊。

昨日看到一个视频,一个7、8岁年纪的小姑娘痛哭流涕地质问爸爸:“你能不能回答我一个问题,你说,我哪里做得不够好,我改。可是我不就是做完作业想玩会儿吗,为什么就不行呢?你说,我不乖吗,哪天都是先完成了作业啊?我只是想有点儿自由,都不可以吗?”

视频里爸爸听了也无力辩驳,只是不停地说,你只要听话……

女儿立即反问:“我还不够听话?”

孩子哭得稀里哗啦,我完全相信这不会是故意拍摄的视频,而是很多孩子内心真实的感受。

不是有个段子说,牛顿如果生活在今天,他大概率也发现不了万有引力。因为当他刚躺在苹果树下,父母肯定会说,你快去练琴或者做点儿习题。

李玫瑾,作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教授,长期研究青少年心理,她说过,让一个孩子持续12年,每天学习12个小时以上,他不抑郁才怪呢。

我当时也颇为认同。

现在却觉得,现象背后有更深层的原因。

你觉得孩子是因为学习或者睡眠太少抑郁的吗?那为什么很多穷苦人家的孩子,好多需要每天帮助父母干完农活,或者照顾好卧病在床的亲人,然后挤出时间来学习,也可能每天睡不了几个小时,他们为什么不抑郁呢?你在哪里听说哪个穷苦人家的小孩得抑郁症的?

所以我认为,这么多抑郁症的孩子背后反射出的问题是,不是学习的痛苦让他们抑郁,而是受不了没有希望的生活的煎熬。因为他一直活在父母对他的安排里。他没有多少属于自己的自由时光。

我们为什么觉得下班后很快乐,其实上班也能带来成就感和充实感。那是因为下班后,我们知道,等着我们的是一段自由时光。

而穷苦人家的孩子,他是自己有内驱力要靠自己的奋斗摆脱命运,他是自发地安排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不是来自他人的安排。他看似很忙,他的心却是因为自己的梦想努力,而不觉得被束缚,这是他自己的选择。

谁受得了天天被安排占满的日子呢?

孩子们小时候为什么都喜欢吃糖,那是因为那份香甜很容易让人感到快乐。

我想随着孩子长大,他们需要的糖里面包括这些:梦想,关爱与自由。

点燃孩子的梦想,让他自己有内驱力去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比我们安排他每日多学习更有用。

孩子放学回到家,我们不是立刻就问今天有多少作业,群里老师说发卷子了,考得如何,而是给孩子一个拥抱,耐心倾听下他学校里有哪些开心的事。让他感觉到,父母不是只爱优秀的孩子,父母的爱不会因为你的成绩而有所变化。

同时,最重要的是,日子再忙,也要给孩子留一段自由时光。他出去玩,或者做做自己的手工,或者只是看看自己喜欢的书都可以。在那段时间里,他是主人,他说了算。

有了“梦想,关爱,自由”这三颗糖,他的日子一定是香甜而快乐的。社会上也许就会少很多郁抑郁的孩子。

可不可以,从现在开始,我们一起努力,为孩子每天的生活都来加些“糖”吧!

图片来自网络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