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阶段孩子特点

2022-08-06  本文已影响0人  一个认真写字的理科女

这个阶段的儿童需要学习社会规则,社会认可的技能、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和与外在世界的相处。

小学阶段的孩子很看重外界对他的期待和评价,所以小学的时候鸡娃是非常有效果的,但后患无穷。

每个孩子天性都是爱学习的,但后来为什么有很多孩子不喜欢学习了,主要是因为父母让孩子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父母太在意学习的结果而非过程让他们失去了兴趣。

小学阶段的孩子可以学习弹钢琴或者回家等技巧性强的东西了。因为6岁以后的孩子关于自制力的大脑皮层发育好了,可是在6岁以前,让孩子去背英语单词或者学习强调规则的东西往往事倍功半。

父母应该保持耐心,不强迫孩子参加各种活动,也不着急给他们灌输各种知识。父母应鼓励孩子倾听内心深处的呐喊,享受探索新知的乐趣,品味掌握技能的喜悦,体验勇敢冒险的滋味。

父母总是希望孩子们做得不错,而且想让他们处处拔尖。有个人们常说的“别人家的孩子”。我们都知道那种骄傲的滋味:在大家面前宣布孩子是优等生,孩子拿了游泳冠军,孩子是个表演天才或网球精英,抑或孩子被哈佛录取……如果孩子从幼年起就一直被激励着去获得某种殊荣以满足父母的虚荣心,那么这份感觉就会格外强烈地留存于他们心中。

鼓励孩子开发多种能力是尊重孩子天性的一种途径。重点是帮助孩子确立一个观点,即他们的价值感并不取决于他们的成绩。

父母有义务在精神上为他们提供自由,任他们凭着天赋的能力投入到生活中去。让他们尽情地舞蹈,不必担心演出的结果;让他们开心地画画,别太在意作品是好是坏;让他们去上学,别太为他们的成绩担心。当父母为孩子的成绩或业余活动过分担忧时,他们将会因为追求完美的成绩而失去对学习本身的兴趣。

    当孩子因为考试而焦虑,并向我们求助时,富有觉悟的处理方式不是同他们谈论如何应对考试,而是帮助他们应对焦虑情绪。父母需要安抚他们,让他们明白,成绩如何并不重要,享受学习内容才是最重要的。一旦焦点转移到了学习内容和动力上,父母就等于给了孩子一张通行证,允许他们注重过程、拓展理解。而如果把焦点放在成绩上,父母就相当于向孩子传递了这样的信号:唯有结果才有意义。父母都希望孩子不怕失败。但是,如果父母总是关注孩子会变成什么样子,而不是关注他们当前的状态,他们恰恰会感到畏惧。

如果父母关注过程而非结果,那么孩子天生的好奇心就会萌发出来,自发地产生兴趣和动力。如此一来,父母就在他们身上播下了热爱学习的种子,他们也就不会为了赢得我们的认同而去追求好成绩。他们响应的是自身的呼唤,满足的是自身的渴望;他们不会为了成功而成功,而会努力追求有意义的生活。

    当父母教导孩子不计较分数,而应关注努力尝试的勇气时,实际上也就巩固了他们的内心世界。父母要鼓励他们大胆冒险,持之以恒。父母要告诉他们,每个人都有局限和缺点,这很正常。努力尝试的渴望比掌握某种技能更为重要。父母要向他们表明,坦然面对自己的局限比执著于完美更为重要。如果父母把这些价值观传授给孩子,他们长大后就不会惧怕冒险,就会勇于探索未知的世界。因为他们对可能遭遇的失败早有准备,所以对自己选择的目标也就充满了勇气。

    父母要做的是:用体验代替购买。与其给孩子买玩具,还不如带他们去动物园。与其给孩子买电脑游戏,还不如陪他们骑单车。《父母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书中观点:孩子其实更喜欢与父母在一起玩游戏。

    如果父母凡事都沉得住气,孩子就能学会处变不惊。他们会生病、磕碰擦伤,会在学校里打架,会成绩不佳(或干脆来个不及格!),甚至会事事一团糟。他们还会吃太多糖果、忘记刷牙,会把衬衫穿反,也会弄丢手机、摔坏遥控器,或违反规定。这些都是孩子的天性。如果父母对这些问题反应过度,孩子就会跟我们一样大惊小怪。

我们要给他们充分的自由,允许他们同我们意见不一致。这样他们就会明确地认识到,生活中充满了创造和变化的空间。

年幼的孩子需要充足的空间发掘与表达自身的志趣。父母的任务是愉快地回应他们,用眼神与微笑传递对他们的欣赏与尊重。

    如果父母关注过程而非结果,孩子就会响应自身的呼唤,抒发自身的渴望;他们不会为了成功而成功,而会努力追求有意义的生活。

    如果父母不把自己的快乐之源建立在孩子身上,孩子就能发出自己的声音,享有自己的空间,满足自己的需求,活出自己的生命轨迹。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