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的“落榜”

2020-06-12  本文已影响0人  科新文创

十六年前,出身于冠县贫困农家的陈秋媛(化名)没有等到心仪的录取通知书。以为自己高考落榜的她感到格外失落,随后简单收拾行囊,踏上了漫长的打工生涯。

受学历所限,辗转各地辛苦打工的陈秋媛通常只能做一些电子厂的车间工或餐厅服务员之类的基础服务工作,因为不要求学历。但她并不认可当下的命运,一直在寻求改变。

山东理工大学。

今年五月,心怀大学梦的陈秋媛打算报考成人教育学校,来填补心中的遗憾。然而,当她登录学信网查询自己的信息时,竟然发现一名姓名和身份证号与她完全相同的“陈秋媛”,已于2004年9月进入山东理工大学“就读”过,并于2007年7月顺利毕业,只是眼前这位“陈秋媛”的照片栏上显示的不是自己,而是另外一个陌生女子的头像。

刚开始陈秋媛和自己的丈夫都还不太相信这件事情,丈夫甚至调侃地说:“你已经有学历了,你有大学毕业证了,你还报什么成人高考啊?”后来两人觉得不对劲,就开始联系学信网客服和公(gōng)安(ān)局,询问有没可能是身份证号重复导致出现了这一情况。公(gōng)安(ān)民警则明确答复说,身份证号不可能重复。

预感到事情严重性后,陈秋媛开始联系山东理工大学。5月22日,接到陈秋媛及其家人的举报后,山东理工大学于5月26日组成调查小组,到陈秋媛的家中进行家访,在确认陈秋媛没有就读于山东理工大学后,校方表示将会积极调查取证。

冠县农家女被冒名顶替上大学事件调查通报。

经各方查证后发现,冒名顶替者在冠县县城附近的某乡镇工作,山东省教育厅开始介入调查。日前,冠县人民政府发布通报,顶替者陈某某目前已被停职,事件涉及详细信息正在进一步调查中。而山东理工大学也已按相关规定程序对“陈秋媛”的学历进行注销。冒名顶替者已经被发现,学历也已注销,接下来,该如何追责与善后,仍需相关部门进行全面和细致的调查。

对冠县的风土人情比较熟悉的人可能知道,在冠县的历史上出过一个“千古奇丐”——武训。他出身于贫苦人家,因为不识字受尽了地主家的剥削和压榨,于是他决心举办义学,让贫苦人家的孩子都能有学上,成为有知识,有文化的人,不再受人欺负。后人为了纪念武训,将家乡县城的一所高中命名为“武训中学”。而被冒名顶替的陈秋媛,就曾毕业于武训中学。

武训(1838-1896年),行七,原无名,名“训”是清廷嘉奖他行乞兴学时所赐。武训是山东省堂邑县(今冠县柳林镇)武庄人,他是中国近代群众办学的先驱者,享誉中外的平民教育家、慈善家,行乞三十八年,建起三处义学,教育了无数穷家子弟,是中国历史上以乞丐身份被载入正史的唯一一人,被誉为“千古奇丐”。

“知识改变命运”,是无数寒门子弟十分笃信的人生信条。陈秋媛出身贫困农家,可以把握的教育资源本来就少,想要实现阶层的跨越,通过上大学改变自身命运是为数不多的通道之一。而冒名顶替者无情地剥夺了她上大学的机会,损害的不仅仅是教育公平,更是彻底改变了陈秋媛的人生走向。

冒名顶替不啻于“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我是乡野农妇,她在政府上班”,这样的结果无法不令人愤慨;而冒名顶替者不啻于“不劳而获”、“坐享其成”。在每一起冒名顶替案的背后,都是姓名权、受教育权的被侵犯,以及被顶替者在今后生活中可能面临的诸多尴尬乃至人生命运的改写,这种莫大的损失是无法量化的。

时隔十六年,才知被冒名顶替,顶替者是什么人,又是通过什么方式进行了顶替?思及此,人们不得不联想到在陈秋媛遭遇不幸的背后,是否还存在着“人为操作”与“权力作祟”的因素呢?毕竟,“李代桃僵,桃活李死”的荒诞权术在历史上、文学中以及现实生活里不乏出现。

陈秋媛的不幸遭遇并不是单独的个例,近年来,有关冒名顶替上大学的类似事件不时见诸报端。对当事人来说,高招录取被冒名顶替,无疑是人生的悲剧,因为被偷走的人生,再也回不来了。

被改写的人生需要公平的交代,无论冒名顶替者背后的势力有多大、关系网有多深,都应深挖细究。“拔出萝卜带出泥”,用真相和追责为事件收尾,无疑是对被“冒名者”的莫大慰藉!在此基础上,如何尽可能地“补偿”他们失去和被改变的人生,以及杜绝此类“历史遗留问题”的重演,仍值得大家继续深思。

(完)

又到一年高考季,考生一定要注意保护好自己的个人信息,特别是像高考密码一类的敏感信息不要随意向他人泄露,以免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同时,请广大考生一定要注意高考后续工作,特别是有关自己的志愿填报与高招录取方面的消息。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