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事直说,别问在吗。
文/清昔雪 图/网络
在微信和QQ等聊天工具普及的今天,虽然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变得越来越方便,但是人们之间的感情却变得越来越冷淡。
有时候隔着屏幕看着那几行冷冰冰的字体,你开始觉得还是当面聊天说清楚的好啊,这样隔着屏幕的文字交流总感觉缺了点儿什么。有时候还免不了被某些人给套路。
01
前几天,看到一个微信好友的个性签名改成了“有事直说,别问在吗”。虽然这句话看上去有些直接了当,但也透露着所写之人的种种无奈。
微信这个聊天工具确实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因为隔着一层屏幕,人们之间的信任危机也变得越来越严重。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有时候那些多年不怎么联系的微信好友或者是同学突然问一句“在吗”?就会让人脑补出很多个画面:“这人到底找我干嘛啊”,“他找我到底有什么事啊”?
当你紧张兮兮的回复过去在的之后,那边隔了好久也不见有什么回应。于是你又去忙了别的事情。
再一次打开手机,又看到一句发过来大概过了十几分钟的“还在不”的消息,真的弄的你哭笑不得。
手机就在我手里啊,我不在能去哪呢?你有事就直接说。你说了我就看见了。你问我好几次在不在。弄的人心情紧张不已,到底是什么事情啊?
于是又回复过去:“在啊,我在啊”。
那边又过去几分钟之后给你发过来一个拼多多链接。“能不能帮我砍一价,麻烦了”。
我的天呐,就这么一件事,你问了我两次在不在,中间还隔了好几个小时,让我一直在想这人到底有啥事突然找我。弄到最后,就是为了给你砍一价,而且我手机里还没有拼多多这个软件。
但是看在过去认识的份上就下载了这个软件,然后复制链接、再砍价、截图。一通操作之后终于帮了这个小忙。然后又给他发过去砍价页面的截图。
但是那边就再也没有啥回应了。突然间就觉得自己就像那啥——砍价工具。热脸贴个冷屁股。自己热情给你砍价回复消息。帮了忙之后你却连一句谢谢都没有就销声匿迹了。
要知道,朋友不帮忙是本分,帮忙是情分。求人帮忙,一句谢谢是最起码的社交礼仪。给你帮了忙,你什么都不说,让人觉得你这个人怎么能这样呢?
所以,那些一上来就问在吗的人,要么就是关系不熟,要么当你回复之后,他肯定会跟你说一句“找你帮个忙”。
如果帮忙之后连句谢谢都没有。或许下次你再遇到这样的事问别人在不在,然后再求人帮忙。一次就当不知道你的为人,但几次三番,别人肯定懒得再理你。
02
比起一句“在吗”,有时候“在吗,跟你说个事儿”这句话更加让你诚惶诚恐”。
也是一位好多年都不怎么联系的小学同学,有一次发消息问我:“在吗,跟你说个事儿”。
看到这条消息,由于好奇心作祟,就回复在的。同时就在想,什么事啊,弄的这样神神秘秘。
过了好几分钟,那边又回复:“没事儿,就是请你帮个忙”。
什么忙你说啊,如果在能力范围之内,尽力而为的去帮你,如果超出了能力范围,那肯定是没法帮了。
然后那人就说:“能不能借我点钱啊,我这两天手头有点紧”。
“借多少啊”?
“两千,我下个月发工资就还你”。
看到这里,我真的有点气愤,你都不拿脑子想一想,我一个穷学生,一个月就那么点儿生活费,哪有两千块钱借给你。求人帮忙也要找对人啊。
说这种话的人不是情商低,就是不懂学生苦,你找一个没有工作的学生借钱,就等于是找一个铁公鸡拔毛。最后当然不会让你如愿。
所以有事儿直接说事,超出了能力范围,帮不了直接就回复你帮不了,一句“在吗,跟你说件事”这句话,到后面真的发现自己怎么被带进去给套路了。
本来还以为啥事呢,看上去如此神神秘秘的,人都是有好奇心的,老同学多年不联系,突然要跟你说件事儿,当然也就兴致勃勃问到底啥事儿。
结果你话锋突变,来了一项超出我能力范围之内找我帮忙的事儿。
这就让我有了“在吗恐惧症”,微信一看到“在吗”,就会觉得这人找我准没好事儿!
03
但也不能对所有说“在吗”的人一概而论吧,可能有些人问你在吗是觉得直接了当的说事情觉得有些难为情,所以问一句“在吗”给你来个缓冲。但还是尽力有事说事吧。不要问在不在。
也有些人觉得直接说事太唐突,一句“在吗”的之后再加上自己想说的。这种还是比较能接受的。起码你让我知道了你找我究竟是出于什么目的。
其实。真正有温度的聊天并不是拐弯抹角的种种套路,也不是那种关系明明一般却装作特别相熟的好友对你的嘘寒问暖。
想让平时的聊天看起来真诚自然。就少用“在吗、少发“呵呵”等词。平时怎么和人交流就怎么交流。少一分虚情假意,多一份真诚坦然。
有事直接说事儿,很多时候能给人留出思考的时间,看见消息能够很快做出判断和给出回复,但是一句在吗的之后,让别人觉得回复消息之后有了太多的不确定性。
脑补了很多个画面,有些人可能就打消了回复你消息的这个念头。
聊天时若有事相求,直接明了的来意,更干脆更爽快,就喜欢纯粹的人做纯粹的事儿,不用揪心得那么多,直截了当的多好!能帮就尽力而为,帮不了还望理解。
所以,聊天应该懂得换位思考,能顾及别人的感受,将心比心;少些套路,多些理解和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