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半年时间,我如何从新人小白成为有书智库年度达人(上)
2018年是个不错的年份,我收获了很多。我写的推理小说《雕题国的宝藏》出版了,我编剧的动画片《冰雪冬奥村》上线了,我的另外一个科幻剧本《意识游戏》在几百个剧本中进入了前八,获得了“2018西湖IP大会”的路演机会。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特别开心,特别自豪的事情,就是我有幸成为了有书智库2018年的年度达人。
我是3月份才知道有听书稿这么个稿件形式,4月份知道有书,5月中旬进入有书智库的。
我进入智库时,在名字后面加上了“新人小白瑟瑟发抖”的标签,因为放眼一望,都是大神,我暗下决心,要努力写,认真写。
后来,在囧大、教主和小迦老师的帮助下,我获得了很多成长的机会。比如我作为一个新人,很快就得到了写精华版解读的机会,然后还进了囧大魔鬼训练营。
我得到获奖的消息时,正好半年多一点的时间。那天囧大告诉我这个消息时,我非常意外,又非常开心,我觉得有书智库对作者很好,给新人机会,而且你做得好,他就会认可你,鼓励你。
OK,商业自吹到此为止,下面多甩干货。
这半年,我为有书写过的稿件包括几种:共读稿、听书稿、精华版解读,还有课程稿。这些稿件具体的写法,囧大、教主,还有其他大佬们,都分析得很透彻了。
所以我今天不说具体方法,只说我阅读写作以来,总结出的一些价值观和方法论,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我自认为干货比较多,所以分两期。上期写读书写作的心得,下期写自我管理的心得和其它一些零碎的心得。
我们先说第一个,写作的心得。写作方面,我最大的心得是,要用产品思维来对待稿件。
产品思维啥意思呢?就是我们要有主人翁意识,要对自己的产品负责。我们的稿件不仅能换500块钱,或者2000块钱,还代表着我们的每个人品牌。
对产品负责,就是我们每交出一个稿,都应该拿出当下水平所能拿出的最好作品。《孙子兵法》中有句话,叫“法乎其上,则得其中;法乎其中,则得其下”。
木心也说过,很多作家,是因为天时、地利、人和,均不合适,才成为二流;如果甘于二流,那就是末流了。
如果我们只为了过稿赚钱,我想我们很难写出精品。我不想成为末流,所以一直在能力的范围内,争取拿出自己最好的作品。
所以,不管是听书稿还是精华版解读,我写得都不快。
为什么?
因为我只要感到这个领域稍微陌生,或者是我还没有写过的类型,我就会做很多前期准备,查很多资料。
比如,写《脆弱的力量》时,我怕自己掌握不好“羞耻感”这个主题,还专门读了《羞耻感》这本书,还看了作者在TED上面的演讲。
比如,写《柏林谍影》时,因为第一次写小说听书稿,也做了很多准备。大家看下面这个图就知道了,不要嘲笑我字写得不好。
前期准备工作其实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我们在短时间内哪怕提高一丁点的能力,都能帮我们把手里这个稿件写好,把手里这份工作做好。
除了前期准备外,写完稿后,我还会花一定的时间来改稿。我现在交的稿,很少有修改低于三遍的。
除非时间真的来不及,我确实没时间改太多,否则我都会认真的改稿。尤其是精华版解读,我改稿的时间几乎要用3到4个小时。
改稿的习惯,是我当记者时养成的,那时有的稿件改过七遍。
那么,改稿改什么?
首先,是错别字。这是反映最基本的写作态度的问题。我在有书智库成长5营当审稿老师,审过的稿没有一千也有八百,其实我很讨厌错字连篇的稿件,一个两个漏掉了,情有可原,错字连篇,我觉得这不是能力问题,这是态度问题。
其次,要看稿件能不能达到平台的要求,格式,结构,文字风格,都需要认真地多看几遍,少给编辑添麻烦。
在写作和阅读上,我特别欣赏曾国藩一句话,“结硬寨,打呆仗”。我坚信只要我们踏踏实实,一步一步来,总有一天会发生质的变化。
第二个,阅读的心得。
阅读,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主动去理解、把握和感受书中内容。
我不知道大家如何看待读书这件事儿。不过从社群里的小伙伴来看,很多小伙伴读书都太功利了。
这主要表现在两点:
第一,读书只为了写稿,把书当做挣钱的工具;
第二,稍微好一点,读书是为了提升自己,不过只看工具书。
我觉得,除了工具书外,我们还应该尽量多读下面三类书。
1.哲学、政治、经济学等通识类的书,以此拓展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知识。
这里多说一句,我建议大家主动选一些所谓的“难书”来读,这对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阅读能力,甚至阅读的自信心都会有所提升。
我在大学读研究生的时候,商务印书馆那套“汉译世界学术名著”的书,比如《西方哲学史》、《伦理学》,还有社会科学出版社的“西方现代思想丛书”比如《通往奴役之路》、《开放社会及其敌人》,都看了好多本。
当时看这种书的动机极其单纯,就是觉得书很牛叉,想读懂了然后向别人炫耀,以满足自己虚荣心。
说实话,这些书讲什么,现在我只能有个大概的印象,不过书中的一些价值观确实内化一丢对,成为我思考和行动的指南。
而且,当时为了读懂这些书,做笔记查资料列提纲,确实很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另外还有一个附加价值,看完这种书后,现在拿起什么书都敢看了,不会有畏惧感。
2.我们古代的一些经典,老庄论语等。
这些书说实话我看得也不是特别多,但我现在越来越意识到这些经典书籍的重要性,以后会多读一些。
这些书有什么用呢?我记得是南怀瑾还是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能熟练背诵《论语》,当时你可能不会感到有什么好处,但当人生的某个时刻,你因为某件事而忽然领悟这里面蕴藏的智慧时,那是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对,这就是这些经典书籍中蕴含的最有价值的东西,最高级的知识——智慧。
3.小说。
为什么要阅读小说,我觉得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好:小说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门,让我们可以暂时脱离现实生活,在新的世界里获得完全不同的生命体验。
不同的小说,不同的世界,不同的体验,能让我们的生命丰富很多。而且,经典的小说中,我们同样可以学到安身立命的智慧,反哺现实生活。
总之,我觉得工具书是我们用来学习的,不是用来安身立命的,我建议大家适当减少工具书的阅读比例。
那我的阅读的方法论是什么呢?
两个字:主动。我在阅读时,会尽量主动理解、把握和感受书中的内容。这样阅读时,我的精神会比较集中,溜号少,不犯困。
比如,我会先给自己提出个问题,我对这本书要讲的主题大概是一个什么样的认知,我称为“认知A”。
然后,读完之后,我会大概的总结一下,通过这本书,我的认知是不是刷新了?如果刷新了认知,我把他称之为“认知B”,“认知A”和“认知B”之间的认知差,就是我从这本书上学到的东西。
举个例子,我前段时间看过一本书,叫《黑客与画家》,讲黑客的一本书。读这本书之前,我对黑客的认知有两种:一种是《黑客帝国》中基努里维斯的形象,风衣,墨镜,帅,酷;
另一种是坐在电脑前,头发蓬乱,形象邋遢,整天喝可乐吃汉堡的肥胖宅。
我还能想到的是,黑客总是和计算机犯罪联系在一起。他们面对着电脑屏幕,动动手指,就能侵入各种系统,从打开别人的保险柜到发射核弹,几乎无所不能。那么他们和画家什么关系呢?估计八竿子打不着啊。
好,这就是我读这本书之前对黑客的基础认知,认知A。
读完书后,我发现黑客不是想象中那样。作者格雷厄姆告诉我们,黑客们都是伟大的程序员,他们有自己的行为伦理。
黑客不是恐怖分子,也不是死肥宅,如果世人对黑客有认知偏差,那是因为黑客都是一些特立独行的聪明人。
黑客和画家有啥关系呢?格雷厄姆认为,黑客的工作和画家差不多,是有创造性的。那些整天趴在屏幕前,为了完成产品经理交代的任务、拼命敲键盘写代码的人,不叫黑客,那只是普通程序员。
我就通过这两种认知,对黑客有了个再认识。
而书中具体的知识点,我们可以用场景重构法来理解。简单说,用自己的话复述一下知识点,然后想一下,我没学这个知识点之前,遇到具体问题我是怎么处理的;现在我学到这个知识点了,遇到了具体的问题我该怎么处理。
比如《关键对话》,看这本书之前,我觉得有时和别人发生争吵,是因为双方的观点不同;看这本书之后,我知道,两个人在发生争吵时,主要原因不在于内容,而在于谈话的氛围。
那么,我就可以建构个场景,想象一下,下次再和别人发生关键对话时,一定要注意创造一个让对方感到安全的氛围。
好,上篇就先说到这儿,主要聊了下写作和阅读的一些心得体会。我觉得阅读和写作最重要的是基本功。只要基本功打得好,我们永远都在风口上。
下篇我们继续,聊一聊时间管理、情绪管理、精力管理这些自我管理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