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来复习

2021-01-10  本文已影响0人  宗梅柳叶

        “解决问题”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大部分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比较薄弱,“解决问题”成了他们心里害怕的题目,也是我们老师在教学时最“头疼”的内容。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认为一年级所学的“解决问题”是基础,面对简单的解决问题的题目同样要落到实处。 围绕上述问题,又结合教学经验,我们在教学中不断的争论与修补完善,形成了以下解决问题的“小程序”。

        1、审题。先让一年级的学生读题,在读题中明确题意。普遍认为读三遍:第一遍,教师示范读(学生不认识字,教师读一遍给学生听,教师读时用手指着题,让学生都看到);第二遍,学生跟读(指名来读,每个学生都用小手比着字,在心里默读。)第三遍,学生自己读(拿起笔,边读边画,画出自己的条件和问题,分别用横线和波浪线画出来)。此三遍读题,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且很具体。同时,通过读题弄清楚了题的意思,画出了最基本的条件和问题,为下一步分析问题做好铺垫。例如:妈妈买了8个苹果,5个梨,吃了2个梨,还剩几个梨?

        2、分析。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标出关键词不失为一种可以具体、形象的分析问题的方法,因为他们对抽象的事物很难理解,只要教师把握,不可以灌输看到“多”“少”就加或减之类机械训练,而应更多的注重学生理解:一共,就是把两部分合起来,需要用加法。

        3、列式。分析之后就是学生列式了,自己在练习本上写出算式,写出得数。 例如,解决“公鸡和母鸡一共有19只,其中公鸡有8只,母鸡有几只?”这道题时,我先让学生读题后这样问:“这一题要我们算什么?”使学生明白最后的问题就是我们要求的,引导说出:“这一题要我们算母鸡有几只。”其实这么做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从问题入手进行分析的能力。接着问:“怎样算才会算出母鸡有几只?”一般情况下,学生一下子就说出算式来:19-8=11。我就继续问:“为什么要用减法算?”这个问题就会自然而然地引领着学生说出此题的数量关系来。如果学生说不完整,我们还可以这样问:“19只是包括谁和谁的只数?”学生回答:“19只是包括公鸡和母鸡的只数。”师趁机追问:“这样从总数的19只鸡里去掉公鸡的只数,剩下的就是谁的只数?”环环相扣的提问,就会顺势使学生的解题思路豁然清晰。每次多进行这样的一问一答教学式,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就会大幅度提升。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