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若不伤,岁月无恙
人性中最深刻的本能就是被欣赏的渴望。
社交网络的盛行,无疑让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触手可及。点开朋友圈,QQ空间,随处可见友人最近所处的状态,以及目前受到的困扰、麻烦。久而久之,他/她即使不在你身边,但似乎好像每天都在陪伴着,因为你了解他/她的所有。当然,下意识地,你也会希望对方对你表示同样的关心。需求层次的三四层分别为社交和尊重,这是逃不开的周期。
就我而言,一旦手一抖或者脑中一个冲动,发了一条状态,那颗心就始终悬在那边,想看看有没有评论,哪怕是点个赞(最近点赞党的典型特征:一方有难,八方点赞,个个喜欢落井下石,唯恐天下不乱。)此时的心情是很忐忑与充满期待的;然后,有了第一个不明物种触及到了你编织好的“网”,心情就会很激动,兴奋,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是谁,还有评论了什么;再然后看完评论,会前思后想,细思慢想,仔细斟酌,万分慎重地给予自己的“感谢之词”,临表涕零;最后又回到刚开始的忐忑与期待,不断循环直到最后有一方暗示该结束这段光天化日下的谈话,标志通常是“私聊”、“哦”、“好的,行”etc,etc。小小的倾诉与感想,竟会在平静的湖面激起如此波涛汹涌的骇浪,于是我学乖了,不再发状态,充当看客与时事评论家,and曾经痛极一时的点赞党。
人们有的时候就是对自己如此的残忍,喜欢把伤疤撕裂了给人看,以换取那种久违的关注,来告慰自己空虚已久的心灵。
还有就是生活中常见的表现——生气,高人说这是拿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某人士曾经对生气的原因进行了精辟的阐述:1.对方说到了自己的痛处,一针见血。比如说英剧神探夏洛克中,福尔摩斯总能观察到对方很多不想告知他人的秘密,也难怪他会说自己没有真正的朋友,除了华生。2.太再乎他人看待自己的目光,希望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比如说遭到他人的谩骂,诋毁,幼小的心灵承受不住打击,于是酿成了一起起“血案。”
杨绛先生曾在自己的一百岁感言中说到过: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够苦。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你要和别人和平共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时吃亏。
这个世界从来没有不带伤的人,有人选择在阴暗的角落舔舐自己的伤口;有人选择在他人面前不断地揭开它,甚至还要求撒上一把盐;但也会有那么些人简单的包扎好后,带伤继续前行。
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