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节杂想
早上,打开手机,朋友圈、群里都在祝贺儿童节快乐,态度是一本正经的,至于是否严肃,可想而知。是无节不欢,还是情感泛滥?是缅怀逝去之无邪童年,还是嘲讽当下生活的无奈?是感叹容易把人抛的流光,还是哀叹日渐苍老的容颜?心里是五味杂陈,不辨所以。
年岁渐长,在职场摸打滚爬得来的经验,教会我随大流,互相调侃之余,心安理得地领着儿童节的红包。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枪杀了捷克利迪策村16岁以上的男性公民和全部婴儿,并把妇女和儿童押往集中营,村里的房舍、建筑物也尽被焚毁。为了悼念利迪策村和全世界所有在法西斯侵略战争中死难的儿童,反对虐杀和毒害儿童,保障儿童权利,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召开执委会,正式决定每年6月1日为全世界少年儿童的节日,这就是国际儿童节的由来。
这本是儿童的节日,却变成了成人的狂欢。是工作、学习太沉闷,需要不断制造一个接一个的话题,刺激一下不断萎缩的神经吗?可在喧嚣的背后,是儿童落寞的背影。这一切仿佛与他们没有多大关系,正如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一样,孩子们的生活也一切照旧:睡眼朦胧地早起,背着沉重书包去上学,晚上仍旧是写不完的功课。
鲁迅先生在《海上的儿童》一文里说过:“中国中流的家庭,教孩子大抵只有两种法。其一是任其跋扈,一点也不管,骂人固可,打人亦无不可,在门内或门前是暴主,是霸王,但到外面便如失了网的蜘蛛一般,立刻毫无能力。其二,是终日给以冷遇或呵斥,甚于打扑,使他畏葸退缩,彷佛一个奴才,一个傀儡,然而父母却美其名曰『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他们外面来,则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决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百年前的话,今天读来,仍是振聋发聩。现实的很多家庭,何尝不是仍然如此?
身为家长的我们,为孩子做过些什么?或许有人会说,给予了孩子自己所能给予的,想孩子之所想,急孩子之所急?扪心自问,我们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还是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恐怕尘世忙碌的我们并没有沉下心来思考过这个问题,只是想当然尔。人都是善忘了,已经成人的我们已经忘记自己也是从儿童的天地走出来的,正如古代受虐的媳妇,苦熬成婆后,也就忘记曾经受的苦了,要把自己所受的,加倍偿还回来。
在这样一个日子里,我想在欢乐之余,有必要思索一下,我们想让今日的儿童成为明天什么样的成人,不要仍如鲁迅所说:“穷人的孩子,蓬头垢面在街上转,阔人的孩子,妖形妖势,娇声娇气的在家里转,长大了,都昏天黑地的在社会转,同他们的父亲一样,或者还不如。”那真是莫大的讽刺和悲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