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宝嘴里的“诸葛亮和刘关张”
前面写到过我夸赞小宝,说他有时候也喜欢说话,结果不知怎么他的话题就转到的刘备的三个得力干将,而且讲的动情,投入。
其实我家俩儿子都属于内向型,不太爱表达。一点是天生的性格,一点是我以前教育有问题,老大关闭了心门不愿说,老二也受到影响。
但是好的是,老大现在心门打开,回到家的时候,学校的事给我讲起来滔滔不绝。
老二有时候就讲起话来,眉飞色舞,举手投足,很有吸引力和带入感。会让你突然觉得这是我家小宝吗?
尽管他不是每天都会这样,但是也偶尔会有一次这样的“声情并茂的演讲”。
总体来说他们还是算是内向,但这并不影响他们思考学习和表达交流。
话说这次,我随口赞扬小宝,说他有时候也爱说话,他饭后在椅子上坐着打开了话匣子。
这次他的匣子里装着的事三国故事。
他对于历史故事一直很感兴趣,三国故事更是烂熟于心。
“诸葛亮其实不太会用人,他都是无论大小事都自己干,最后累死了。”
“嗯,是。”
“他自己其实也有意识,他曾经跟刘备说过,他不如刘备会用人。刘备其实挺会用人的。”
我看着他。
“诸葛亮其实也做过失策的事,他派人给司马懿送女人的衣服,想要羞辱刺激他。
可是司马懿穿上衣服,可见他比诸葛亮能忍辱负重。
而且反倒是被诸葛亮派去的探马,被司马懿询问透露了他的消息,丞相现在一天吃饭怎样,做事怎样。”
“嗯,是,多此一举反倒对自己不利了。”
“还有他也有自以为是,他重用马谡,结果失街亭,他又挥泪斩马谡。其实,在刘备死的时候跟他说过,马谡不能重用,但是他没有放在心上。也是有些自大的因素在里面的。”
曾经在我心中的诸葛亮形象光辉高大,“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是听孩子讲到这些,他是不知道诸葛亮的好吗,当然不是,但是他也能看到他的不足。
这样的年纪比起当年的我,可真是不知成8熟多少呢,可以这样全面的,辩证的看待一个人。
“听你这样说,感觉关羽和诸葛亮有点像。他坐镇荆州的时候,东吴来提亲说好像是让孙权的儿子娶关羽的女儿,结果关羽说什么人家配不上。”
“嗯是,他说,犬子焉能配虎女!”
“嗯,这样真是太伤人自尊了。”
“因为人手不够,刘备带诸葛亮去蜀中,就让关羽坐镇荆州。刘备也就这两个地方。
刘备离开的时候,给关羽留下八个字‘北抗曹操,南和孙权’。大概在东吴来提亲的时候,关羽把刘备的嘱托忘记了。只顾了自己的高傲和面子,没有意识到东吴这是来示好的。
如果能放下自己的高傲面子,可能心里会更清楚。”
“关羽就是对于自己的上级,不是上级,就是比自己厉害的人不好。和张飞不一样,张飞是对于自己的下属不好。
而且张飞最后也死于属下手里。
不过这俩人也是有点过分,挨了打,就把张飞杀了。”
“不过如果在关羽和张飞之间选择,我会选择做张飞。”儿子说。
“真不知道关羽为什么要和比自己厉害的人过不去。”他继续说,“如果实在生气,和下属生气也比和厉害的人生气更好。”
我真的想立刻和孩子讲,媚上欺下有什么不好。
但是一个是时间有限,他还要做作业。
另外一个点就是,我想找到一个更好的方式来引导孩子,让他知道真诚和友善的对待上下或者同级,这才是更好的方式。
遵从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不因为他比我厉害我就不敢表达真实的意见,也不因为他比我某方面差一点就丝毫不去理会他的感受。
我想在生活和历史中找到对应的故事,再讲给他听,助力他改变认知,也在生活中自己做出来,让孩子看到。
毕竟,他的认知也会和现实碰撞产生认知更新,不着急。选择更好的方式一定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还有奇怪的是,和大石分享孩子的言论,他居然说“都是看手机上别人的观点,他重复重复。”
尽管我多少有些抵触,不过立刻就想,也许是这样。
不过是这样,也没关系。孩子是选择自己相信的观点去看和去说的,就像我们一样,自己内心有的感触说不出来,看到别人说的表达了我们的心声,我们再找机会把它作为自己的观点传播出去。
那也的确是自己的观点了。以前有些模糊,说完后就更清晰了。
大石也说了让我很惊讶的话,“关羽想到了东吴是来示好的,可是他特别把忠义看的重要。本来和刘备兄弟情深,君臣有义,可是如果把女儿嫁给东吴和孙权成为亲家,刘备就说是相信他吧,但是也怕是有嫌隙。
当年在曹操处,不是也过五关斩六将,会到刘备身边吗。”
好像也有道理。
别管怎样了,多倾听首先能多了解孩子,方便针对性引导。
一个人的言行是认知的外显,可以通过他的言行来了解他,也可以通过影响他的认知,来助力他修正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