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谈写作想法

读书笔记|《吴军阅读与写作讲义》★★★

2022-01-28  本文已影响0人  _罐头_

吴军;新星出版社

484页,340000字;阅读时长:5小时11分

2022年第15本。

整体感受就是:干货不多,低于预期,还挺贵。

作为个人阅读写作经验分享和书评合集,还是不错;但不太顶得住“阅读与写作讲义”这么大的帽子。

挺厚一本,近500页。前半本是“阅读与写作”方法论,后半本是类似读后感的名著赏析。

方法论部分:

看的时候贴了不少索引贴,整理笔记的时候发现,概括起来也没啥可记的,稀稀拉拉写了一页半。

方法论的干货并不很多,有些有用的,前面讲了“大语文”对工作学习生活及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以及国人中学毕业后语文教育缺失的现状。

部分知识点:

△阅读的三个层次:

读懂作品本身的含义→读懂作者本人(思想)→读懂时代

△构建知识体系,应该如何获取信息:

先看正统文献(教材)→再看专业的文献或论文→看该领域的专著

其中建议以教材为获得知识架构轮廓的基础,可能会枯燥,但框架和大体系是后续补充信息的“基准线”

△阅读的广度和深度问题:分层阅读:

~广度(增加阅读量)与深度(精读)相结合;

~广度(扩大阅读量):拓展知识面的同时,看到不同的见解保持中立;

~深度(精读):则是带着问题去深究,可以去伪存真

广度+深度有了,下一步就是构建个人知识图谱

△表达:

~口语表达:单向,线性,听众被动接受信息的特点,因此每次只说一件事;

~书面表达:多向,非线性,阅读者主动接受信息的特点,表达的信息可以更多,但技巧也更复杂(注意文章结构、逻辑、得出结论的证据,以及节奏感)

~口语表达:

讲最重要的事,其他不讲;

讲能讲清的,讲不清的不讲;

讲有独到见解的,别人讲过的不讲;

讲对双方都有利的,无利无益的不讲;

注意对象感,要用对方能听懂的话来讲;

注意表达时候的吸引力;

注意节奏,包括重复、强调。

~书面表达中的修辞:比喻,要由简喻难,用简单的概念去解释复杂的;比喻要直观;比喻要有美感;以及最好能提炼升华出新的认知点。

*任何时候,内容都大于形式

*任何表达(无论口语还是书面),都要明确对象是谁。

△如何写评论?

独特的视角、要有充分的证据去证明观点、三七原则(30%篇幅讲轮廓+70%篇幅重点侧影)、不要有负面评价

△如何听报告?

做准备,带着问题去、预判可能的重点、记笔记、提问和交流

感兴趣的书:

《九三年》《日瓦戈医生》《十日谈》《镀金年代》《贝多芬传》《异类》《贫穷的本质》


以上就是这本书的“知识收获”。

虽然作者在“如何写评论”章节里的最后,明确写了“不要写负面评价”,但还是忍不住想碎碎念几句感想:

方法论太概括了,书评有点浅,个别观点持保留态度。

有个小插曲,看这本书的时候,碰巧同时看《打开: 周濂的100堂西方哲学课》,看完周濂写《俄狄浦斯王》的两章内容,跳到本书,刚好也看到了希腊悲剧将俄狄浦斯王的那一章。无心刻意对比,但看完之后确实心里感叹,再高级的玩票,也和专业人士有差异。

所以,专业性强的内容,还是看专业的比较好。

书中有一篇写张爱玲的,“出名要趁早”的解读,想起之前梁文道或者另外某某,反正是个香港文人,也写张爱玲的这句话,分析了后半句到当时的时代背景,相比之下,本书对张爱玲的这句话,理解的就不太深了。

看到《简爱》什么的书评,又想到前些日子看的《如何阅读一本小说》里,对这些作家的思想点评……

大致就是:书评方面,文学类的没有文学类的书评好,哲学思想类的不如哲学老师讲的好,通俗小说的不如专业读书写书评的人讲的好。

以至于,在翻完本书之后,我开始怀疑,这到底是写给什么人看的呢?

最后,书中大段大段的引用原文,但是没有注释引用版本,文末也没有参考文献,这个让我不太有好感……

如推荐语所说,这是数学老师教的语文,我还是想说,还是语文老师教语文比较好。

可以当畅销书看,不看也不亏。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