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作业设计的30个原则》三
作业设计要有课程意识
作业现状思考:当下,学生的作业绝大部分是任课教师出于教学习惯布置的,只有个别老师对该给学生布置怎样的作业进行思考。实际上,教学重点是由课程标准决定的,教学难点却是由学生决定的。学生不同,教师采取的教学策略不同,突破难点的方法也会不同。作业是连接教和学的重要途径,只有教和学紧密呼应,才能建立起内在的逻辑关系,也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如果教师只管教,作业采用拿来主义,教和学之间就会脱节。
作业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从下图能看出:我们从研究课程标准到设计课程实施方案,从组织课堂教学到落实培养目标,作业都是其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https://img.haomeiwen.com/i4527028/1604e54f9587e096.jpg)
基于此,在进行作业设计时必须要有课程意识,才能使作业真实反应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为教师的下一步教学提供科学依据。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站在课程建设的宏观层面来把握作业的地位,突显作业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同性。
整体性,就是避免将作业作为游离于课程设计、教学实施、课程评价的整个体系之外,随意选择教辅资料作为作业的来源,造成课程与作业之间的逻辑混乱。
系统性,就是要系统思考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作业目标之间的关系,确保三者之间有内在的一致性。教师系统思考新知识传授、评估工具的介入、课后作业的布置等之间的关系,既要强调之间的呼应和逻辑关系,又要把握好时机和作业数量。同时,作业本身也是一个系统,作业设计、作业完成、作业批改、作业反馈、作业统计分析等环节,都是互相支撑、循环发展的。教师要善于从作业批改中洞察作业目标的达成度,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评辅导,又要善于从作业中发现问题,反思教学,制定下一步教学的改进策略。
协同性,一是指作业和课程的协同,要使作业成为检验课程目标达成度的工具。二是作业和课堂教学的协同。一方面,可以通过形成性作业及时评估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作业情况来调整教学节奏和进度。三是作业和学生发展之间的协同。
具有课程意识的作业设计是怎样的?
1.以学生为中心,始终将学生的发展放在作业设计的核心位置。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要思考:作业是否基于学生现有水平》是否把问题搭建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挑战欲望?是否能使学生获得深刻的体验和感悟?以学生为中心的作业,能使学生不断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和完善认知结构;使学生有挑一挑摘果子的喜悦和满足感,丰富作业体验。
2.作业设计基于课程标准,目标清晰。课程标准对教师“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如何基于标准布置作业”都有具体的规范,基于此,必然要将作业作为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进行通盘考虑。基于课程标准的作业,要有清晰的作业目标,要努力给学生搭建循序渐进、拾级而上的发展阶梯。同时,教师还要意识到:课程标准所给出的学业质量评价,是课程学习结束时的终极水平,教师要从整体上思考:如何将课程目标和分解为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作业目标予以落实。
3.作业内在结构合理,相互之间有清晰的逻辑关系。单元作业、课时作业、当堂练习、检测、课堂作业、家庭作业、单元复习巩固作业等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作业系统,相互之间互相促进、螺旋上升,共同作用,才能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
4.作业的类型要丰富,要指向课程目标。要能跳出考试评价,站在学生全面发展的视角上思考作业,改单一的书面作业为作品制作与展示、角色扮演、问卷调查、探究性试验、现场访谈、游戏化学习、想想创作等,以此调动学生作业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学习热情,提升综合能力。最终,都会体现在考试中。
5.关注学生的作业过程,发现有价值的教学信息。要将对学生作业情况的关注点,放在作业情况的分析上,而非作业的对和错上。一定要杜绝对就是好的思想,要和学生达成共识:错误是重要的学习契机,是最好的学习资源。
6.注重反思和改进。要不断评估学生的作业情况,分析作业目标达成度,并依据作业情况,改进作业内容和形式,提高作业的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