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人不是怕老,是怕老了还穷
01 人怕的不是老,最害怕的是老了还穷困潦倒
前几天跟我朋友微信聊天,相互寒暄下最近状况,接下来她就说到结婚让我去当婚礼主持人,我很诧异的是离上次我们见面聊天不久,没听她说起过男朋友这事。
突然就想到之前有个哥们跟我说过,一个单身女生跟几个好朋友突然之间聊天变少,消失了一段时间,单身男女谈恋爱机率极高。
因为我知道这智慧与美貌并重的姑娘,前段时间还没听她说有男朋友。
这句话我就意识到这姑娘可能刚恋爱不久。
为了验证我的推测,于是好奇的我就开始发问了,我贱贱的说:“看看是哪个小哥哥。”
她说:“刚刚开始拍拖(谈恋爱),以后有机会见面的。”
我:“哦呦”。
她说:“不过我肯定没那么快结婚的,压力太大。”
我:“30岁结婚。”
当我发出去的2秒后,我就后悔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14988136/6af7541f28a43ff2.jpg)
原因有二。一是,对方不知道回复什么!
二是,透漏了年龄,聊天也不能当话题终结者吧!感觉说错话了。
本想撤回这条消息,我突然想起心理学里面常常提起的三个字:“潜意识。”
因为对于有经商头脑的她来说,这么聪明的人肯定知道,聊天撤回的信息往往藏着真心话,潜意识是骗不了人的。
所以我就没撤回。然而紧跟着发了一条信息过去,我说:“我是不是说错话了。”
想着情商不够智商来凑,情商智商都不够那就真诚来补救。这时候她回复了一条。
她说:“你这样说好像也差不多了。”
我接着说:“所以,我感觉这几个字不太合适。”
接下来她说了一句话,让我醍醐灌顶。她说:“其实人不是怕老,是怕老了还穷[捂脸]。”
当时这句话貌似击中自己要害,这可能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痛点。”
痛点会时不时地借助当下的一些人与事反馈出来,既然是痛点,那么就是活在当下的大部分人都无法挣脱的一种内心煎熬与无助。
这才能引发人们对生活的思考。
02 其实人害怕的不是老,最害怕的是穷,还茫然不解
其实人不是怕老,是怕老了还穷。当她说完这句,我思考了一会儿,给她回复了一条。
我说:“我觉得这话有几分道理。”
农村的一句谚语:“人怕老来穷,稻怕寒露风。”
意思是农村年老后有三怕:一怕没钱,二怕生病,三怕子女不孝顺。
然而庄稼也有三怕:一怕干旱无雨,二怕高温高湿,三怕寒风霜雪。”
当然我知道她说的穷是指哪个层面。
因为跟她很熟,她是一个知性有理想的人。
平时也能开得起玩笑的那种人,一个有故事人。当她说完这句话其实我能感觉到,她并没有说笑,而是有一语惊醒梦中人的效果。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毫无悬念她说的穷,并不专指精神与思维方式上的穷人,而是指物质层面的财富。
而在这个生活成本不断提高的年代,除了三线以下的城市农村,又或者是十几线的山旮旯里的农村,年轻人还会有先成家后立业的想法外。
来到一线城市发展的绝大多数年轻人,早已将结婚生子变成了一项稀松平常的事情,结婚也不是每个人必须要做的事情,而是选择做与不做的事情。
所以年轻人经常才会说:“先看看这个世界,过好一个人的生活;或者是谈恋爱可以但不想结婚;或者是结婚也可以,但是孩子的慎重考虑,孩子都是根据经济条件规划出来的;又或者直接当丁克。”
这一系列的回答一部分原因要归结于一个字“穷”。
03 其实人怕的不是老,最害怕的是老了还穷,还得过且过
当你在一座房价4万至9万每平米的城市里。走在大街小巷谁都不认识谁,匆匆忙忙,川流不息的城市车辆与行人。
根本没人在乎你是谁,也稀缺了几分人情味儿。
并不是人真的冷漠,而是生活在这个人口高度集中化的经济特区,高速运转的商业模式催生下,大家都在追求效率,速度与外界的接口。
唯有人脉、能力、资产金钱是帮你在大城市度过每一天的坚强后盾。
![](https://img.haomeiwen.com/i14988136/18b1be684f0db31a.jpg)
04 其实人怕的不是老,最害怕的是老了还穷,还不思进取
为什么还是会有很多年轻人的涌入,想逃离一线城市而又苦苦支撑着呢?那是因为一线城市拥有几样宝藏,
首先,人才资源汇聚,资源象征着机会;
其次,相对于哪些二三线乃至五六线的小城镇,又或者是18线的山旮旯农村要公平。
因为一线城市开放包容,法制基础建设相对完善,人的基本素质整体偏高,而且能人汇聚,大家相互制约,所以基本按规则办事,暗向操作相对较少,基本靠能力吃饭。
这样就能保持相对公平性。
再次,就是开阔的眼界。
眼界直接影响着你对事物的认知能力,认知能力又会进一步决定你的思维格局。
一线城市层出不穷的新事物,会不断开阔你的眼界,而眼界则代表着竞争力。
05 其实人怕的不是老,最害怕的是老了还穷,还一地鸡毛
首先,那些小城镇或者农村人口少,需求少,消费能力弱,配套不健全,资源分散,时间利用成本没概念,机会少而多为勾心斗角。
其次,审美差距,好东西未必有人懂,未必有人愿意为好东西买单多付钱。
再次,节奏慢,效率低,关系大于实力,变现支付结算不及时。
在大城市,基本靠实力。在小县城基本靠关系,靠低价竞争。
06其实人怕的不是老,最害怕的是老了还穷,还思维固化。
视野与见识决定你的认知,进而认知又决定了思维,这世界上从不缺乏“不是先生与姑娘”原本想取名为“不是先生与小姐”的,但考虑到“小姐”一词,在当下被滥用。所以没有采用。
当新鲜的事物出现他们总是视而不见,你说什么他们的回答大多都是“不是、不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杠精。
又或者是直男癌、直女癌。
他们的思维模式仿佛被锁定了一样,他们有时候还会抓着别人的小把柄跟漏洞,把对方一击致命从而获取胜利的快感。
在日常生活中这个人可能就是你自己、自己另一半;又或者是父母、朋友;甚至是你的上级。
如果10个人当中,没有一个人你值得学习,你得牛逼成什么样?
没有一个人说的是对的,那可能你是真的牛逼到无法无天,傻逼到无可救药。这种不是先生和姑娘就常干这样的事。
![](https://img.haomeiwen.com/i14988136/194d72ab01ae3b36.jpg)
这种性格很难改,有时候会伴随他们一生而不自知。
这种思维固化现象,会进一步过滤掉那些优秀的人,给你提建议的人,最终导致自身阶层固化。
上升通道出现屏障,其实人怕的不是老,最害怕的是老了还穷,还思维固化。
不同的人对优秀有不同的定义,总之这类人有几个共同的特质。
其一,他们会聆听,不会随意打断对方的说话,并学习对方的优点,有时候对方说的精道的地方还会做笔记,谦卑之人;
其二,他们是常常给自己大脑充电,爱学习的一群人;
其三,业余生活与工作分明,井然有序处事不慌的人;
其四,遇事不拖延的人,拖延就是温水煮青蛙;
其五,不说是非的人,来说是非者,必是是非人。
其六,有一技之长并热爱工作,注重提升自己的人。
其七,会花一少部分时间做深度思考的人;
其八,不从众,有独立思考与换位思考能力的人等等。
当然做到这些确实很难,笔者只能提几点参考建议:
第一,年轻人在你工作八小时之外,磨练出自己的一技之长,静心思考,我能做什么?我最喜欢做什么?我目前能做好什么?
一定要详细具体,对于自控力欠缺、目标感不强的年轻人是比较实用的一种方法。
可以采用“四象限法则”去执行。
![](https://img.haomeiwen.com/i14988136/60c90c4220d0615f.jpg)
我相信依然有人说,我还是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依然好迷茫,我该怎么办。
请问你行动了吗?他会说我都不知道干嘛,怎么行动?说的似乎很符合逻辑,这就是一种逃避型人格,所以我们也常看见朋友圈经常有人说,听了那么多道理,为什么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列宁曾说:“不要做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第二,少扯犊子,多挣钱。挣“有能力”挣的钱,花自己赚来的钱,人在江湖混,过度透支迟早是要还的。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分协作的商业社会,每个人都在生产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准备卖给你,怎么入手呢?
就是在你的情绪上掏个小口子,让你进去,刚开始没什么,掏一分钱一块钱,有人说你知道他们的核心在干什么吗?
核心只有一个“把坑挖滑”。
这世界上聪明人都在干什么,比如算法工程师、数据分析师、产品经理、广告商、顶级营销人员,他们就是那个拿锹的人。
在你情绪发作的时候,一点一点给你挖坑,开始给你刨个小坑,你进入了,再给你刨个大点的坑又进去了,让你从一个非常小的入口一路滑到收银台,掏钱吧……
他们往往不会试图说服你,只是做了一个产品放在你面前,而是从心理的底层说服你,一旦接触就一路向下滑吧,中途没有停止键。
第三,多看好书,不同种类的书,尤其是文学、历史、哲学、心理学等这几大类书籍,有句话说:“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从哲学上简单理解就是人的底层本性,本质上是一样的,比如贪婪、欲望是每个人都有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从人类的出现开始,基本上是处于稳定的状态,而我们现代的人,是在这种基层的基础上添砖加瓦。
从表面上,人才那么的美好,我想说的一点是不要高估与试探人性,大部分情况会让你失望。
最后,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属于自己的独特富有。
这种富有可以是物质生活上的富有;
可以是思想富足;
也可以是四海之内皆兄弟,高朋满座的富有;
也可以是家庭中的好爸爸好妈妈,父母眼中的好孩子,伴侣眼中的好妻子与好丈夫。
因人而异。找到自己的突破口,才能超越昨天的自己。
其实人不是怕老,是怕老了还穷,还不知所措,还浑浑噩噩得过且过,还不思进取思维固化,还幻想一夜成名暴富。
最可恨的一句话就是想想又不花钱,梦想总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最打脸的是这种人的梦想也只不过就想想而已。
行动那么少,啥事都干不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14988136/a59584d01dd7c86f.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