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鱼星探社⭐贝壳小岛化外之声

【爱心小岛·文海晨光】‖这位无人不知的古代绝色女子,原来并不存在

2020-06-16  本文已影响0人  道玄斋主尚泽
原创‖道玄斋主尚泽(集雅阁主诺伊)首发于2017-10-22

西施,姓施,名夷光,春秋时期越国人,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市诸暨市苎萝山村。西施被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又称西子。

相传她天生丽质,当时越国称臣于吴国,越王勾践卧薪尝胆,谋复国。在国难当头之际,西施忍辱负重,以身救国,与郑旦一起被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乱吴宫,以霸越。

施夷光世居越国苎萝。苎罗山下临浣纱溪,江中有浣纱石,传说西施常在此浣纱,西施滩因而得名。

西施天生丽质,禀赋绝伦,相传连皱眉抚胸的病态,被邻女所仿,故有“东施效颦”的典故 。

越王勾践三年(公元前494年),夫差在夫椒(今江苏省吴县西南)击败越国,越王勾践退守会稽山(今浙江省绍兴南),受吴军围攻,被迫向吴国求和,勾践入吴为质。

释归后,勾践针对吴王淫而好色的弱点,大夫文种献灭吴九策,其中最毒辣的便是美人计。

与范蠡设计:“得诸暨苎萝山卖薪女西施、郑旦”,准备送于吴王。大夫范蠡奉命巡行全国勘察美女。他来到苎萝村,遇到了郑旦和西施一对姊妹花。他爱郑旦,更爱西施,一次假面舞会的误会中,他向西施坦露了真情,西施也爱上了这位范郎。

然而文种的到来结束了这段芬芳缠绵的爱情,他将郑旦和西施带回会稽,教习歌舞,准备献给吴王夫差。越王宠爱的宫女认为:“真正的美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美貌,二是善歌舞,三是体态。”西施只具备了第一个条件,还缺乏其他两个条件。于是,越王花了三年时间,教以歌舞、步履、礼仪等。

西施发愤苦练,在悠扬的乐曲中,翩跹起舞,婀娜迷人,进而训练礼节,由一位浣纱女成为修养有素的宫女,举手投足间,均显出体态美,待人接物,十分得体。

然后,又给她制作华丽适体的宫装,方进献吴王。吴王夫差大喜,在姑苏建造春宵宫,筑大池,池中设青龙舟,日与西施为水戏,夫差每日如醉如痴,沉湎女色,不理朝政,终于走向亡国丧身的道路。

这个故事广为流传,并且在吴越之争硝烟散尽之后,美女西施的结局,后世有各种各样的传说,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6种:

1、愧疚自缢说

在一些话本和戏剧中演绎的情节是,西施助越国灭掉了吴国后,一方面感到欣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另一方面也感到内疚,觉得对不起吴王夫差,在一种异常矛盾的心理中,不能解脱,最后自缢于馆娃宫内。

2、被范蠡带走说

这种说法较为风行,典籍中有记载。东汉人所写的《越绝书》中记述:“西施,亡吴后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文学戏剧作品大都这么描绘。说吴国灭亡的当天,范蠡做了两件事,一件是劝他的好朋友、一同共患难的文种,趁早离开勾践。再一件事就是,在姑苏台下花荫深处找到了萎顿不堪的旧日情人西施,仓皇逃到太湖,双双驾一叶扁舟,消失在烟波浩渺之中。

3、被范蠡沉湖说

西施在越灭吴后的命运还有一种说法,说吴国灭亡以后,越王因为西施的美貌想要将她留在身边,但是范蠡坚决反对,他要越王吸取吴王教训,不能被美色诱惑。他设下计策,派人用越王的车把西施骗到太湖,又把她骗上船,到湖心的时候,趁西施不注意,狠心将西施从船上推下,西施就这样溺死于太湖之中了。

4、被吴人沉江说

民间有一种传说,吴国灭亡后,吴人把一腔怒火都发泄在西施身上,用锦缎将她层层裹住,沉在扬子江心。《东坡异物志》载:“扬子江有美人鱼,又称西施鱼,一日数易其色,肉细味美,妇人食之,可增媚态,据云系西施沉江后幻化而成。”

5、被勾践沉江说

越王勾践曾说:“亡吴之功,西施当属也。”传说勾践认为吴国的灭亡源于夫差沉湎于西施的美色,为了避免西施的美色反过来殃及越国,他恩将仇报,赐西施沉江而死。这种说法和“被吴人沉江说”,“被范蠡沉湖说”是异曲同工,都把西施看成了“红颜祸水”。

6、被越后沉江说

传说越国灭吴后,勾践欲将西施收进后宫。越后认为西施是“祸国之女”,担心西施祸害越国,就令手下将其裹进牛皮袋子中沉入江底了。

这种说法因较为符合君王好色、王后妒嫉的心理,比较流行。《东周列国志》上就是这种说法。

讲了这么多,西施的故事有血有肉,那西施真的在历史上存在吗?

西施的传说虽然在民间和各种野史中异彩纷呈,但是关于西施的有无,历来就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

反对者的理由是:

其一,翻阅《史记·越世家》《国语·越语下》等正史,其中都记载了吴越两次交战,也都写了勾践失败后到吴国为奴以及后来勾践报仇雪耻之事,但都未提到西施。《史记》中还记载了范蠡的结局:勾践复国后,范蠡“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范蠡“浮海出齐……父子孜产……致资累巨万”,天下称“陶朱公”。但是,只字未提西施其人。《国语》《史记》离春秋时代较近,也未记录为越国雪耻灭吴作出“卓越贡献”的西施,可见传说不是事实。

其二,西施是古代美女的通称,不是实指,在先秦诸子的著作中屡见。早于勾践两百年的《管子》中就说:“毛嫱、西施,天下之美人也。”

其三,所有与西施有关的先秦典籍,都不曾提到“美人计”。到了东汉的《越绝书》中,西施才开始与吴越战争挂靠,书中说:“越乃饰美女西施、郑旦,使大夫种(文种)献之于吴王。”此后,西施作为吴越战争的历史人物,开始出现于民间传说。而《越绝书》是部连作者都不能确定的书,其内容多采传闻异说,所以此书的资料不太可靠。

其四,关于《越绝书》的作者,最常见的说法是东汉的袁康、吴平等人。与袁康同时代的赵晔在《吴越春秋》中,完善了《越绝书》中文种献西施给吴王的故事,使施行美人计更加完整。后代人根据《越绝书》《吴越春秋》大加宣扬,给西施故事的流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另外,一些地方志如《吴地志》《姑苏志》《会稽志》等,对西施传说亦做了种种杜撰,更增添了西施这一古代美女存在的可信性。

疑问出来了,如果离春秋时期较近的《国语》《史记》都没有记载西施的故事,五百年后的袁康、赵晔又怎么可能知道这段历史陈迹?

其五,否认“西施美人计”者还认为,中国历史上一到国家败亡,就找出女子来当替罪羊,夏桀有妹喜,商纣有妲己,周幽有褒姒,不一而足。因此,吴越战争中的美人计,也不过是“女祸亡国论”的变种,是封建社会史学家和小说家的惯技,西施则是为这种观念而特意杜撰的一个人物而已。

唐代诗人罗隐在《西施》一绝中说得中肯: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综合以上各种证据,一部分人认为西施实无其人,美人计也实无其事。

还有一部分人相信西施是存在的,他们也有自己的理由:

其一,《管子》一书,并非一时之作,也非一人之作,而是由后人不断补充完成的,因此,用它来论证西施有无是不足为据的。而战国时期的《墨子》《孟子》《庄子》都曾对西施的“美”交口称誉,西汉初年贾谊的《新书》、刘向的《说苑》、刘安的《淮南子》更是言之凿凿。因此,西施确有其人,是不容置疑的。

其二,施行“美人计”或者误中“美人计”,都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事。因此,西施之事不见于史书,是因为吴、越两国史家讳言。秉笔严谨的司马迁因没有正史所依,而未将其纳入《史记》是不足为奇的。然而这富于传奇色彩的人或事,必然在吴越地区广为流传。此事首先由籍贯吴越的作家袁康、赵晔分别披露,正是其存在的证据。

其三,浙江绍兴曾出土了两面汉代制作的吴越人物画像铜镜,画像内容、题款有吴王、伍子胥、越王、范蠡、越王和二女。画中吴王怒视伍子胥,伍子胥则慷慨拔剑作欲自刎之态,越王与范蠡窃窃私语,暗自得意,那宽袖长裙、亭亭玉立、风姿绰约的二女,当然就是西施和一同进献的美女郑旦了。况且,为西施教习歌舞的土城山遗址尚在,供西施居住游览的姑苏台、馆娃宫、西施洞、玩月池等遗址尚存,由此认为确有西施其人其事。

历史争论往往是因为有证据,却又不是铁证,所以在没有更确凿的证据前,公婆都有理。不过,根据以上的辩论,显然,西施其人其事不存在的可信度更高,因为故事和遗迹都是可以杜撰的。然而,我们更愿意历史上确实存在过这样一个绝世的、心系国家,却也多情的美人。我们依然会为这样一个美人的悲惨命运掬一抔泪。

作者:道玄斋主·尚泽(集雅阁主·诺伊),笔名:凤凰涅槃菩提心‖凤凰菩提,英文笔名lily,喜欢绘画,文学,音乐,爱好诗词,在国内及海外诸多平台与报社经常发表文章与著作,同时兼任多个公众号平台的主编。

绘画作品,漫画作品经常参加国内外的展览,是国外著名的品牌设计师,拥有自己所创立的品牌企业。

深爱中国文化,喜欢中国元素,在诗和远方的路上,与同道中人一起前行,分享生活的点滴快乐。

配图为道玄斋主本人,版权所有,不得转载,谢谢配合!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