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海花苑真情时光有故事的人

那些年,我们蔑视过的权和钱

2017-08-29  本文已影响103人  西域婉风

经常独自怀念很久很久以前的八十年代。

那些年,我们蔑视过的权和钱

那个时候的天很蓝。

那个时候每一条路都很静。

那个时候,自然的人类,人类的自然。一直都是那样和谐,像天经地义一般。从来没有人会担心或者怀疑。

那个时候季节分明:春天总是扭扭捏捏,嫩黄嫩黄的;夏天的知了从来不缺席,早上的向日葵是最美的最神奇的脸庞,迎着太阳转啊转啊!傍晚提着灯笼的萤火虫成了孩子们嬉戏追逐的对象,而大呼小叫欢声笑语也成了每天的最后一个项目;秋天似乎很忙碌,阴雨连绵,但是果实累累的画面让人觉得日子很安逸,透过汗水总能看到一张张笑脸;冬天肯定有皑皑白雪。

很少的电视,比较普及的收音机是外面世界,没有手机,那个时候的人们都很安静,人安宁,心也静。每样的日子都有各自的舒适和独有的滋味。

简单中却拥有最完整的世界,无论谁的生活都在人为的努力开发中成为最丰富的记忆。那是完全属于自己的生活。

一切都是那样自然,从来不担心。

好动是孩子们的天性。真正让我安静下来如饥似渴地学会读书,是从大学归来的大哥带回来的几本《散文》。整个人都进入到那字里行间,感觉象进入一个广袤无垠的世界。一直到今天都认为八十年代的《散文》是最昂贵的精神食粮,质朴的语言,洋溢着真善美的热情,到处都闪烁着人性的光芒。后来的《读者》《青年文摘》跟它有点像,但是还是有区别。或许是因为像引路人一样,感触太深的缘故。

甚至到后来进入大学,课余,不逛街,不旅行,更不睡懒觉,也不读九十年代比较火的琼瑶小说和武打小说,估计是怕累。把所有的时光都交给了图书馆,凡是能看懂或者有丁点兴趣的都认真去读。毕业前夕,几乎翻遍所有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后来又去现代阅览室看各类报刊、杂志。因为平日里缺乏朝气,灵气,以及跟异性交往的勇气,终于成功逃避成青春无故事的光辉历程。最后全是图书馆死气沉沉的时光里终于练出来了一身“仙气”。才总算没彻底傻掉。在大家毕业伤心欲绝的分手季节,放心地兴高采烈地带着所有属于自己的知识满载而归。可以大声地说,从传统意义来看是没有辜负大学里的每一分钟。只是可惜,一直没有找到一本书能代替心底《散文》的神圣地位。

在那个不贫也不富的年代,在那个还比较保守的大学校园里,读书是公认的正确事儿,翻开一本书就好象跟一个高尚的人谈话。是无数高尚的君子引领下支撑下,长养浩然之气,在心目中树立起一道道精神的丰碑,在后来的人生中经历无数风雨巍然屹立,历经沧桑,知世故而不世故。

古代君子也不过“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而那个年代,觉得向往权力是堕落,谈钱是耻辱。我们在舒婷《致橡树》里畅想人类高尚的爱情,在拜伦、雪莱的作品里追寻浪漫,在《安娜 卡列宁娜》里开始学会怀疑,在鲁迅的笔下更深刻地认识社会,在战争史上认识和平……

我们只谈理想。

淡泊名利,宁静致远。正如《散文》里干净的文字,纯洁的感情,真诚的人性,完全可以给养一个高贵的灵魂,热爱生命,拥抱生活,却从来远离红尘,只为活得自由自在。从来不受功名利禄的羁绊。

那些年,我们蔑视过的权和钱

第一次感受到崩溃是母亲病逝前那一刻。第一次体会到那种“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悲哀与绝望。第一次意识到得从理想的世界里走出来,为了更多的人更好地活着。敏感的神经,脆弱的尊严,单薄的理想不足以支撑一个真实的世界。

有权任性,有钱也任性,人情社会有关系的也任性。

那百姓呢?有亲人住院时,医院说没有空床位时;眼下正是开学季,有多少家长,一手牵着孩子,一手提着钱袋子,就要一个名额,就是他们全部的愿望……

更多的百姓,没有权,没有钱,没有关系,可谁没父母?没孩子?没亲人?需要我们帮忙时就显得无情,无义,无能!这是我们的错吗?!

那些年,我们蔑视过的权和钱,从来不曾远离,它跟我们无冤无仇,而且息息相关。时不时从生活海洋里探个头,给我们重重挫败感。折损别人尊严的权力谁都深恶痛绝,“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上有老,下有小,谁又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我们都努力地活着,带着我们的理想、尊严,为了自己,也为了自己身边的亲朋好友。

所以我们更希望建成公平正义的社会!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依法治国,泽被千家万户,惠及黎民百姓。虽然大家都还在路上,但毕竟一天天好起来了。

把个人的理想融入社会发展的洪流中去,顺时势,尽其才,在其位,谋其政。达则兼济天下,穷则尽心尽力,让周围的世界因为你而更美好。

那些年,我们蔑视过的权和钱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