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4月书单:书约松本清张

因为喜欢看东野圭吾写的书,他以前很喜欢看松本清张的,所以我便随着他,这个月看了不少松本清张的著作。
27、《被玷污的书》—松本清张
这不是一本主要讲推理的书,美也子的丈夫卓一是个不懂世界,一味写诗的文艺人,他的妻子为了支持他写作,开了一家“北斗出版社”,后来美也子惹上了著名作家青沼,青沼为了报复美也子,最后导致卓一出走自杀,最后青沼的丑恶罪行得以揭露。
看完之后我感到深切的惆怅,除了幽会车祸自杀其他的也没有什么凶恶的元素,美也子,卓一以及房子都是作为受压迫的小人物来写的,本以为房子是那种挑拨是非的人,但她后来却出乎意料地指证了青沼,我没有办法判定他们的人生价值与选择,只知道人们总是想要极力保护自己缺失的东西。
28、《单身女子公寓》—松本清张
公营的独身宿舍式公寓发生了凶杀案,从怀疑外来人员到公寓内部人员,里面对高龄女子的描写很深刻,但里面的推理只是假想上的,结局非常草率,有点没能将所有线索串起来的感觉。
29、《点与线》—松本清张
从一开始就已经锁定好嫌疑人,然后慢慢追查,最后找到真凶,但里面有一点我很惊奇,火车竟然都是分秒不差,极其准时的,好可怕。哈哈,而且案子中真正的诡计全靠火车的时刻表,因为对时刻表看得很乱,所以整篇看得我是云里雾里的。
不过最让我纳闷的地方还是凶手他是怎么让不相识的两人(佐山和阿时)像情侣一样上火车的呢?
30、《隔墙有眼》—松本清张
同上一本一样,一开始就锁定了嫌疑人,随着案情的推入,层层递进,构思比较巧妙,并且有理有据。故事背景同样立足于社会问题,不过,感觉作者喜欢用制造假自杀现场的手法,但用太多就有点缺乏新意了,总体来说,还是很不错的,值得一读。
31、《合作的被告》、《证据》—松本清张
看这个的时候我特别好奇警察审讯的时候难道不需要录视频或者录音吗?真奇怪,最后凶手的逍遥法外让人很不爽,也许在那个年代,日本审讯是不公开的吧。
《证据》整篇文章讲的是谎言的陷阱,各种各样的谎言编织在一起,由此作者说:“人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往往由于一些偶然的情形,陷入一种复杂交错的情况之中苦苦挣扎,那时难分难辨的圈套,是不讲情理的陷阱。”
32、《黑血的女人》—松本清张
嫉妒,欲望......一切诱惑人心的东西都在这里面表现的淋漓尽致,未达目标不择手段,对凶手恨之入骨,女人要是坏起来果然很可怕。
但这是篇短篇,读起来不是很过瘾。
33、《空白的忧虑》、《真与假》—松本清张
说真的,《空白的忧虑》我没有完全看懂,主要是讲底下的一个小报社因为刊登广告时编辑部犯了个错误,也许是故意的,也许是无心的额,不得而知。后来导致广告部将要失去一个大型药企的广告费支持,为此广告部部长植木头疼不已,他的忧虑折磨着他。
所以这是要表达底层的民众受到上层的压迫。活在恐惧与不安中吗?当最终都变成空白之时,忧虑将随之消失,这只是我个人的浅薄之见。
《真与假》给我的感觉是烂尾了,还是说作者是故意这么安排的,我不是很能懂。前面看得大快人心,结局却以“幻灭”草草结尾了。挺失望的,但里面对日本古代美术的鉴赏写的还是比较到位的。
34、《礼遇的资格》、《脸》—松本清张
《礼遇的资格》里巧妙的杀人,想到了一切的可能性,仍没能逃脱,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但我对凶手原岛很是同情,他被逼走到了这一步。他的夫人一直做着非常过分违背伦理道德的事,但这也怪原岛自己贪图美色,况且他是不能够被原谅的,毕竟他有多种方式可以解决问题,但他却选择了最糟糕的一种。
永远不要抱着侥幸的心理度过我们的一生.......
《脸》这篇我看出了喜感,原谅我,是这样的,凶手因为行凶之前被被害者的一个熟人看到了,这件事已经过去九年了,当凶手演的的电影即将上映时他的内心非常不安,本想找机会做掉那个人,但巧合的是比预定时间提前的偶然见面让他得知对方已经忘记他的长相了。得意之余安心地看着电影上映,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电影上映之后,因为相似的场景让目击者想起了他的面容,讽刺又可笑......
35、《零的焦点》—松本清张
跟《点与线》、《隔墙有眼》一样,“假自杀”是作者惯用的手法,但不同的是前两篇一开始就给了嫌疑人,而这本不是,凶手的身份超出人的想象,出其不意。
反正看到结局的时候我是咋舌的,凶手为了掩盖自己过去为“吉普女郎”不光鲜的身份,一而再,再而三的杀人,人在嫉妒担心的忧虑下会丧失理智,做出疯狂的举动,一旦开始,一发不可收拾。
人性丑恶的一面在这里面表现的淋漓尽致,光鲜亮丽的外表只是伪装,其下却有一颗罪恶的心。正可谓是“披着羊皮的狼”。
36、《玫瑰旅游团》—松本清张
这一本里面的人名字太多,看得有点乱,还好主人公就几个,采用的手法同《单身女子公寓》相同,以推测为主,这种写法很冒险,因为若拿不出强有力的证据,推测只会变成“臆测”。
可能是篇幅比较短的原因,总觉得杀人动机和情节的紧凑上都不太好,杀人动机同《零的焦点》里的一样,同样是光鲜亮丽出名的人想要隐藏自己不为人知的过去。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二战失败后对日本妇女来来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
37、《沙器》、《夜的声》、《诱惑》—松本清张
这三篇都是短篇,《沙器》是以话剧的形式展现的,同样,凶手也是为了掩藏自己过去丑陋的身份而杀人的,在人生的旅途上,纵然形式千变万化,然而唯独父与子的“宿命”却是永恒的。
《夜的声》里面真的是太巧了,世界也许真的特别小,你转个身或许都能碰到认识的人......
钱财、名誉、地位、房车等等,这个世上的诱惑真的太多,三沙子为了金钱,面对诱惑时丧失了理智,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但人心本如此,想要做到清心寡欲,挺难的,但并不代表做不到,勿失本心。
38、《女人阶梯》—松本清张
一样的套路,但这本细节真的描写的特别好,尤其是对人物的心理描写,非常到位。不过动机和作案手法其实挺普通的,但在这么多本中,算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了。没有悬疑,没有吊人胃口的线索出现,但其中引发出来的社会矛盾讨论或者是心理分析还是很精彩的,恐怕这也是社会派小说的特点所在。
其中有段话我很喜欢,异常事态的因素,有的潜在于人本身;有的同人无关而潜在于外部因素起着影响作用。前者是可以预料的,可以期待的;后者则完全是偶然的,出人意外的。在平凡的生活中,这两种因素或多或少地缠绕在一起。
39、《被讨厌的勇气》—岸见一郎、古贺史健
全书是围绕一位苦恼的青年与大师的谈话展开的,青年的目的就是驳倒大师的言论,但结果,当然失败了。大师的智慧与对人生的觉悟不仅说服了青年,也让我臣服于他的脚下。

一切的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这句话我是非常赞成的。面对生活时,不管是底层的劳苦大众,亦或是高层的社会贵族,那终究都只是“人”,既是人,就有人际关系,就有喜怒哀乐,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想法既不同,就有摩擦,有了摩擦,烦恼随之而来。我们所有人都不是住在一个客观的世界里,而是住在一个由自己构造与支配的主观世界中,每个人眼里看到的世界都不一样,而且恐怕是不可能与任何人共有的。
�大师说我们应当否定认可欲求,不要满足别人的期待,要为自己活着,拥有被讨厌的勇气,同时应该学会课题分离法,要做到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把握好当下。这些观点中,有的我能理解并且十分赞同,但有的却不能苟同。
首先先说说我赞同的部分,确实,人生短短数十年光阴,诚然我们应该为自己而活,不能做什么事都要得到别人的肯定,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可以一意孤行,放飞自我。很多时候,我们都应与别人建立起一种“横向”关系,不去刻意讨好别人,也不随意贬低别人,大家相互之间是平等存在的,应坚持自己应有的主张。
再者,我们确实应当拥有被讨厌的勇气,这会是一个强大的技能,因为不论你有多好,总会有人不喜欢你,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屏蔽掉这些负面的东西,勇于接纳别人对你的“讨厌”。当然,所谓的“自我接纳”并不能理解为“自我肯定”,而是说对于自己能改变的东西,努力去改变,不能改变的,应当大方地接纳,尝试着去喜欢现在的自己。
我不能赞成“他者信赖”,大师觉得在相信他人的时候不附加任何条件,这点我实在不能苟同。对于“相信别人”这一方面,我个人觉得应该具有基本的判断能力以及选择性。而“他者贡献”在某种意义上我觉得它跟“否定认可欲求”是相反的,总之说到底,还是得具体事情具体讨论,不能很肯定的说某一种观点对或者不对。
人生就像是在每个瞬间不停旋转起舞的连续的刹那,过去的已成“过去”,将来的还在“将来”,我们能做的,就是活好当下,努力改变自身的不足,不能改变的,就大方的接纳,将自己融入到群体之中,获得“归属感”,肯定自己的价值,拥有被讨厌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