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我是从这些耳熟能详的《论语》中认识的孔子。这些天,我看了一部纪录片《中国通史》,其中一集讲到了孔子的一生。
孔子出生于公元前551年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因为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是凹下去的,和尼丘山很相似,因此被取名为“丘”。由于是家里老二,所以字仲尼。
孔子三岁时,父亲去世,母亲带着他艰难地生活。他少时勤奋好学,什么苦都吃过。他后来评价自己“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孔子十五岁时就立下了学习的志向,学习了“礼、乐、射、御、书、数”。其中他最重视“礼”,并将“礼”作为开创儒学的基础。
在随后的岁月里,他以周公为榜样,开创发展了儒学;并教书育人,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局限。
公元前501年,孔子出仕。他先后任鲁国司空、大司寇,后因“毁三桓”遭到贵族阶层的不满,便辞了官,开始了14年颠沛流离的生活。途中,他经过卫、曹、宋、郑、陈、蔡、楚这些国家;经历了匡邑围困、蒲邑拘禁、困饿陈蔡等困难。
当孔子再次回到鲁国时,他已是六十八岁的老人了。他断绝了仕进的念头,开始专心教学。不管贵族、平民只要带上十条干肉就可以求学,世称“有教无类”。培养了门下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孔子的儿子、最心爱的弟子们先后离他而去。公元前479年,孔子去世,享年七十三岁。
如果你要问我:孔子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我会这样回答:孔子是一个勇敢、善良、正直、谦虚、坚持不懈的人。
我在思考:二千多年过去了,孔子开创的儒学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呢?带着这个问题,我将继续在日后的学习中去发掘。